▱通讯员 鲁昱颖 周丽青 文/图
秋日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田野间尽是忙碌和生机。水稻收割后的田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让“稻+”轮作模式在闲置土地上扎根——嫩绿的玉米苗迎风而立,红薯藤蔓在田垄间延展,大豆苗郁郁葱葱;更有连片水田波光粼粼,生态鱼群穿梭其间……这一幅幅充满活力的图景,正是当地以土地轮作破解“种植空窗期”,让“农闲田”变“增收田”的生动写照。
科学轮种 四季皆产“金疙瘩”
走进上允镇芒角村,水稻收割后的农田里,耕田机在轰鸣声中来回穿梭翻耕田块,村民在翻耕好的地块上平整土地,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我家每年打完谷子后就翻种玉米,这块水田有一亩,每年可收获玉米500公斤,够喂家里养的猪了。”芒角村村民石小妹笑着说。
立足光热、水土资源优势,上允镇探索出“水稻+玉米”“水稻+大豆”“水稻+红薯”“水稻+蔬菜”等多元轮作的科学组合,构建起“四季有作物、全年地不荒”的可持续种植体系。水稻收割后,利用水田湿润的土壤墒情抢种冬农作物,既改良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更让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最大化。如今,昔日的“一季田”成了四季丰收的“聚宝盆”,真正实现了土地四季无闲田、农民全年有收益。
精耕细作 铸就“金品质”招牌
据了解,“稻+”轮作模式是每年3月到7月种植水稻,水稻归仓后,8月开始种植其他冬农作物,冬农作物收割后,再进行翻耕、泡水,种上水稻。
“轮作的关键,不仅在于种得多,更在于种得好,要产出市场认可的高品质农产品。”上允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刀正祥说,为了确保轮作作物的品质,该镇建起了一套覆盖选种、种植、管理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优先选用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市场前景好的优质品种,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严控农药化肥用量,鼓励村民增施有机肥。
近年来,上允镇党委、政府围绕土地增效、粮食增产、群众增收的目标,积极做好稳定粮食生产各项工作,以“稻+”水旱轮作种植的方式在“种地”的同时实现“养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如今,上允镇的轮作农产品已成为市场的“香饽饽”。生态再生稻米晶莹剔透、口感醇香,玉米颗粒饱满,蔬菜鲜嫩水灵……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优质农产品,正凭借过硬的品质,获得市场的青睐。
土地轮作,不仅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成为激活乡村产业、推动全面振兴的“金点子”。在上允镇广袤的田野上,一幅“田成方、土生金、人增收、村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