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范晶晶 杨依航
2025年元宵节当天,一辆满载货物的重型卡车驶入云南思茅产业园区·中国石油工会驿站(司机之家),满脸疲倦的刘师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一碗汤圆,微微一怔。热腾腾的甜糯汤圆入口,他心里泛起一股暖意:“真的太感谢了!没想到在路上,还能吃到一口热乎的汤圆。”
工作人员微笑着告诉他,这里就是司机的“家”,提供沐浴、饮水、热饭、充电、休憩等免费服务。刘师傅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原来这儿真有个‘家’,以后跑这条线,心里有底了。”
在普洱,这样的“家”星罗棋布。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中,有一扇门始终为户外劳动者敞开。它面积不大,却充满温情;陈设简单,却守护着普通人的梦想。
是一束微光,点亮生活的希望
工会驿站的意义,不止于日常便利。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它也会如一束光照亮前路。
“我患尿毒症,还有好几种并发症,刚从县医院透析出来,身体实在撑不住了……可不上班,医药费怎么办?家里老小又靠什么生活?”在景东彝族自治县职工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快递员谢某面色苍白,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工作人员为她递上热水,细心询问,了解情况后迅速上报,协同她所在的基层工会将她送回家中,并深入调查其家庭经济状况。随后,通过“临时救助”“微心愿”“送温暖”等渠道,为她争取到5000余元帮扶资金及物资。
这次雪中送炭,让谢某与家人倍感温暖。她特意带来一筐自家种的樱桃到驿站表示感谢,眼含热泪地说:“你们就像一束光,在我最难的时候,给了我力量和希望。”
同样的光,也照进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饿了么”骑手张某的生活。作为单亲妈妈,她独自抚养两名患病子女,生活的重担几乎将她压垮。在驿站进行“送清凉”活动时,她留意到帮扶政策宣传,鼓起勇气走进了驿站。
“别怕,工会就是你的家。”一句暖心话语,让她瞬间红了眼眶。经全面核实,工会为她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2025年4月,她被正式纳入工会困难职工帮扶系统,成为“娘家人”心中最牵挂的一员,并在中秋国庆节期间收到了慰问金。
是“加油站”,也是“避风港”
2025年7月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酷热难耐,环卫工人王阿姨清理完垃圾,汗水早已湿透工装。“阿姨,快进来凉快一会儿!”宁洱县总工会驿站的工作人员笑脸相迎,递上藿香正气水与凉白开。此后,王阿姨不仅仅成了这里的常客,还参加了技能培训。她知道,这个小小的驿站,“装”着一份实在的关怀。
同样的温暖,也在江城边境检查站警民工会驿站上演。作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首个24小时警民共建驿站,“工会红”与“警察蓝”在这里交织成最安心的背景色。长途司机“大老王”是这里的常客,他常说:“这里不仅能加水、充电、休息,还有移民管理警察日夜坚守,让我们格外有安全感。”
这个约15平方米的“家”,自2024年10月启用以来,已为司机、茶农、师生等提供服务超千人次。它不仅是边境线上的“暖心补给站”,更因其警民共建的特色,成为群众心中可靠的“安全避风港”。
无论是宁洱的酷暑,还是边境的风霜,工会驿站始终静立一隅,满满当当地装下了对劳动者最质朴、最暖心的关怀,如同一处温暖的庇护所,为辛勤的劳动者遮风挡雨。在这里,一杯热水,能驱散他们身心的疲惫;一处阴凉,能抵御酷暑的侵袭;一声亲切的问候,能传递最真挚的真情。
是一颗“小太阳”,温暖一群人
驿站的温度,终究来自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就有这样一位被大家称为“华哥”的“小太阳”。
他热情洋溢,夏天备好冰棍,冬天端上热茶。驿站的书架被他整理得井然有序,更成为政策宣传的“隐形课堂”,耐心为老年人逐条讲解城乡医保新政。
此外,华哥还是大家的贴心调解员。2025年,驿站累计成功调解纠纷16起。在他的带动下,驿站不仅是休憩的“加油站”,更成为交流思想、凝聚力量的温馨家园。
散布于普洱各地的工会驿站,从一杯水、一次充电、一刻小憩,到一次培训、一份帮扶、一场调解……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与真诚的关怀,不断提高广大职工与户外劳动者的工作幸福感,承载着“娘家人”最深切的牵挂。它不仅是便利服务站,更是传递城市温度、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筑就了属于每一位奋斗者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