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通过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硬仗”,以开展摸底调研、实施试点项目等方式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过坚持因地制宜,一地多用,走出一条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孟连县打出“组合拳” 促村级集体经济壮大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龙彦 马帅)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采取系列措施持续推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开展一轮摸底调研,研究制定规划方案。孟连县组建实地调研组,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摸清每个乡(镇)、每个村的区位特点、资源类型、资产状况、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由工作专班逐乡逐村“过筛子”,建立全县39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台账。 紧扣“三张牌”“一县一业”和5个“30亿级”产业,突出股份合作机制的建立,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讨论,制定下发《孟连县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2021—2023)》和年度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推进措施及相关要素保障,做到“一盘棋谋划、一张图规划、一体化推进”。 确定一条发展路径,量体裁衣因村施策。孟连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积极探索推广“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等11种发展模式,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一村一策”量体裁衣制定具体发展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多路径多渠道多元化全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度嵌入“一县一业”发展目标,21个村党组织领办牛油果专业合作社,建立“334”利益分配机制,推广“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全县累计种植牛油果5.5万亩。 实施一批试点项目,打造村级示范样板。全县39个村储备107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7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投入2711.61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启动建设6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为7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注入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801万元,发挥试点项目牵引作用,撬动更多项目、更多资金投入,跨村开展股份合作经营,共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强化典型引路,每个乡镇每年培育1—2个经济持续发展、经营特色鲜明、集体实力壮大、农民收入增加、经营制度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的示范村,推广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示范引领各村全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健全一套完善机制,规范集体经济管理。制定出台《孟连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机制使用办法(试行)》《孟连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试行)》《孟连县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办法(试行)》等制度,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运营管理办法,推行“3322”利益分配机制,即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0%用于本村日常工作运转、30%用于村干部创收奖励、20%用于扩大再生产、20%用于本村社会保障。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运行发展。 广科村发展魔芋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公信乡 文/图) 眼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广科村橡胶林下魔芋种植即将进入采收季。 “你们看到的这两块地,是我们的育苗地,总投入资金约为1万元,预计今年能产50公斤叶面果,1吨左右的二代魔芋种,按照去年价格来看,叶面果能卖到一公斤200元,二代种芋一公斤35元。”村民岩同正在向来学习取经的125名村民讲授他的魔芋种植经验,作为第一批在橡胶林下种植魔芋的试种者,通过几年的不断学习、探索、总结经验,岩同已成为当地种植魔芋的“土专家”。 岩同种植的是珠芽黄魔芋,他介绍说,种植珠芽黄魔芋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要选好地、选对种、做好种植管理。为确保魔芋产业持续发展,公信乡积极引导村民,成立了孟连县边地魔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的公司提供魔芋苗,现场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惠农补助等方式,调动老百姓种植魔芋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种植的魔芋得到销售有保障,收入有稳定。 近年来,广科村魔芋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种植户也总结出了橡胶林下种植、遮阴网种植、与玉米套种等魔芋种植模式,初步形成“一地多用,立体开发”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山上橡胶绿,林下芋成行”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广科村及周边村组已发展林下魔芋种植面积500余亩,按照亩产魔芋800公斤左右计算,每亩收入约10000元左右。魔芋种植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群众收入,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