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镇:冬农开发劲头足 致富增收动力强 
本网讯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及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有力举措,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持续增强群众致富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小豆子点亮“致富路” 金秋十月,在铁厂村的田地里,一排排豆架整齐排列,无筋豆、荷兰豆作为铁厂村冬早蔬菜产业开发中的重要产业,为当地群众拓宽了致富路。 “我们村目前种植无筋豆110亩、荷兰豆210亩,并且每年种植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无筋豆的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荷兰豆的亩产量为500公斤,按平均亩产值5000元计算,今年预计全村能增收近160万元。”铁厂村党总支书记罗丕富高兴地说。 赤松茸撑起“致富伞” 在水平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杨忠贵正和村民一起搭棚、锄地,准备种植赤松茸。杨忠贵是水平村党总支书记,今年,他与村“两委”一同商讨,决定引进赤松茸种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据了解,水平村通过与滇西运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合作,计划发展种植10亩赤松茸,并采取茶地套种和大棚种植两种方式进行。“我们把老百姓的玉米秆、秸秆按200元一车回收,粉碎后作为种植赤松茸的肥料,同时在种植、管理、采摘、烘干等各个环节的用工都就近聘请村民,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杨忠贵说,他们引种的赤松茸品种种植40多天后便可出棚采摘,一年可以产菇8至10批次,亩产量达6至8吨,产值可达到8至9万元。 人参果敲开“致富门” 今年以来,新寨村结合当地实际,引进种植160亩人参果,并积极动员群众发展人参果种植,不断提升土地附加值。 据介绍,人参果具有采摘周期长、产量高的特点,加上其营养价值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逐年扩大。目前,人参果已发展成为新寨村的特色产业,村民种植的人参果被统一收购后销往福建、甘肃等地,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人参果收购负责人杨忠智说:“新寨村种植的人参果亩产量可达2吨,亩产值在2万左右。我们全程为老百姓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采取统一收购,一般按每公斤5至6 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能给当地老百姓增收300多万元。” 黑木耳托起“致富梦” 今年年初,勐烈村村“两委”到思茅区倚象镇实地考察了黑木耳种植项目,并于10月引进黑木耳种植。 据勐烈村党总支书记普忠达介绍,该村黑木耳种植基地目前共引进了10万黑木耳菌棒进行试种植,每个菌棒的成本价在3.2元左右,进入采摘期后,10天便可以采摘一茬,11月将进入采摘期,一个菌棒大概有3元左右的利润,预计到2022年4至5月可以增收近28万元。 截至目前,正兴镇冬农开发特色产业涉及7个村、900余户农户,冬早蔬菜预计播种面积2180亩;粮食播种面积4.28万亩,预计实现总产量1.26万吨。(通讯员 罗丹 文/图) 德安乡:五个着力狠抓人居环境提升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谢芸芸)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按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底线、整治村庄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的思路,创新工作举措,通过“五个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改观,构建了生态宜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抓核心。成立书记、乡长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中心站所负责人及各村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组织架构,形成乡级承担主责、村组具体实施、村级保洁员专职负责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工作推进会以及组织各村组交流学习、现场参观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将责任压实与措施落实相衔接。 着力抓细节。因地制宜建立网格化、保洁员、门前“三包”、垃圾清运收费、公厕管护等规章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常态化。同时,将村庄清洁行动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管,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发挥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实现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尚。 着力抓典型。选取恩永村以外旧寨村民小组、兰庆村平掌村民小组、石中村田心村民小组等作为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成效,带动周边村组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中来,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着力抓落实。紧紧围绕“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人畜分离”等重点工作进行突破,对主干道、脏乱区域、散养家禽、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建设垃圾池、完成村组道路硬化和箐沟污染治理。全乡实现所有村民小组垃圾池100%覆盖,规范管理村庄垃圾乱丢乱放的现象;实现6个行政村无害化卫生公厕全部覆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6%;完善“两污”设施,污水处理厂正常投入使用,各村不断完善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建设,成为全县第一个建成“一水两污”设施的乡镇;全乡建成16个人畜分离点,有效改善了人畜生活现状。 着力抓宣传。通过村村通大喇叭、村组微信群、驻村工作队员等宣传发动群众,动员全民力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引领广大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思茅区纪委监委监督下沉护航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夏增雯) 连日来,思茅区纪委监委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护航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做深做细日常监督,深入基层发挥一线探头作用,走村入户将存在的问题查出来、解决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多亏了巡察组的同志,困扰我们多年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龙潭乡黄草坝村大山村民小组季节性缺水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饮水问题迫在眉睫。巡察组进驻黄草坝村后,对各村党组织开展政治巡察,切实将为群众纾难解困作为出发点,及时将巡察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通过乡、村、组三级联动,集中资金、物资、人力,解决了大山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为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思茅区纪委监委还制定了《下基层“访群众、核实情、听实话、办实事”活动方案》,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热反应而冷处理”的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 “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提升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最终目的。”思茅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说,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将以高质量的监督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