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普洱市各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下足绣花功夫,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设置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振兴措施及组织保障,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施策,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西盟县打造“佤山歌舞”劳务品牌 
△西盟佤族歌舞表演队在景区演出。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恒禄/文 黄跃 李振宇/图)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紧紧围绕西盟文化旅游与“佤山歌舞”劳务品牌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狂欢佤部落”“木鼓之乡”旅游品牌和技艺精湛、素质过硬、收入可观的“佤山歌舞”劳务品牌队伍。 为促进转移就业工作,西盟县组织歌舞表演队到省内外大中城市旅游景点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在深圳“世界之窗”“云南民族村”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西盟佤族歌舞表演队,并涌现出了大批的领军人物。如,勐梭镇他朗村岩罗带领表演队到深圳从事歌舞表演,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传帮带输送出歌舞工作人员共计900余人,岩罗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行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旅游行业先进工作者”“为广东省旅游争光”等荣誉。 截至目前,西盟县共有2000余名青年在省内外各类景区、景点从事歌舞文艺表演就业,共组织开展佤族歌舞表演培训2200余人次,每年带动全县经济增收1.2亿元以上,形成了“党建引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三位一体”就业输出劳务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水平,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佤山歌舞”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转移就业的致富道路。 镇沅县那壮村农户喜领产业分红 
△农户喜领产业分红。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何滨 郑建华 文/图)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那壮村佛手香橼种植户喜领产业分红。“我领到了5000多元的超产奖励。”那壮村农户缪发俊表示,来年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为让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2017年那壮村致富带头人范元恩从20个村民小组中选出农户积极性较高,地块整体性较好的8个村民小组种植佛手香橼684亩,至2019年末,累计种植1000余亩,受益农户161户468人。2017年10月,范元恩又以60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了镇沅县智惠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村级党组织+企业+贫困户(一般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佛手香橼,并签订“65+30+5”的分红模式,即:销售额65%为农户收入、30%为公司收入、5%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是那壮村佛手香橼产业项目发展的第四年,项目共收益127万余元,分红涉及132户种植户,按照合同签订分红模式,农户分红总计67.2万元、公司分红29.8万元、村集体分红5万元。公司及村集体还拿出2.4万元对产量超过标准产量的农户进行奖励,农户还可以到佛手香橼产业项目车间打工。李顺明就是其中一员,他平时在家中务农,到佛手香橼加工季节他就到加工车间务工。“每年可以领到1万多元的工资,多了一份收入来源,可比单纯务农强多了”。 范元恩告诉笔者:“计划到“十四五”末,佛手香橼种植规模突破2000亩,鲜果产量突破4000吨,产值突破2000万元,走规模化科学化发展路子,让佛手香橼成为促农增收、集体增量、公司增值的共赢产业。 墨江县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媛华 李庆) “勤劳致富要守法,环境卫生要搞好,家庭邻里要和睦,陈规陋习要革除……”近日,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曼婆村,一场为规范村民行为的村民代表大会正热闹举行着,村民们通过协商讨论、举手表决,通过了新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 今年以来,墨江县纪委监委紧紧围绕“清廉村居”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厚植“清廉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龙坝镇通过自己约定、自己协商,把乡村振兴、社会治安、移风易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全面纳入村规民约内容,成立村规民约监督领导小组,通过组与组之间交叉式“阅卷”,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度“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通病,做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联珠镇瓦房村结合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哈尼族文化特色,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墙廊。新安镇按照“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的工作目标,以箍紧小微权力为抓手,打通监督“神经末梢”,让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