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乡村振兴靠人才,关键人才是干部,镇沅县推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不断汲取和凝聚多方智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人才队伍,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镇沅县大力发展产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振兴有“里子”有“面子”,一幅产业兴、群众富、环境美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开展“六星”党组织争创工作 普洱日报讯(镇沅县委组织部)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以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为基础,大力开展“六星”党组织争创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具体化、有形化,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全面跨越式提升。 细化指标,“六项清单”科学设星。围绕“班子强,政治功能彰显好;队伍强,党员作用发挥好;产业强,集体经济发展好;阵地强,活动场所用管好;治理强,乡风文明树得好;服务强,群众评价口碑好”,将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融入“六星”之中,制定《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2021年争创农村“六星”党组织项目实施方案》,实行正面清单评定为主,负面清单“一票否决”为辅,使基层党组织定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 精准施策,“五项措施”全力争星。强化组织领导。县级成立领导小组、联合评审组,设置工作专班,乡(镇)相继成立争创项目领导小组,压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进农村“六星”党组织争创工作。强化激励保障。将评星结果与支部奖惩、村干部绩效补贴紧密挂钩,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及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倒逼支部创星争星。强化动态管理。授“星”命名不搞“终身制”,县级“一季度一评星一调整”,符合条件的继续保留称号,不符合条件的撤销称号、摘减星数、核减补助,被命名的党组织任期届满后应重新创建,结合领导干部党支部联系点工作要求,选派乡(镇)党建指导员联系指导创建工作。强化责任问效。创建结果作为乡、村两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干部党支部联系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选优和职务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连续两年创建结果为零的乡(镇),采取分级约谈、通报等方式进行处理。强化推优示范。加大在“六星”党组织中推荐评选“两优一先”比例,畅通定向招考乡(镇)公务员渠道,村民小组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使用,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中的做法经验,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 规范程序,“四级审核”严格评星。县委统一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评定标准,严格评审流程,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逐级申报、逐级审核的方式,严格申报程序,层层把关筛选,确保评定结果客观公正。村组自评:村党组织对照“五个基本”和“六星”党组织创建清单,逐项梳理,对标对表开展自评;乡镇初审:乡(镇)党委结合日常工作情况,每季度进行实地考核评定;县级评审:县级按季度开展综合考核,提出授星或摘星决定;市级命名:市级采取资料评审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择优命名。 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思冀 罗晋 梁宏伟)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力,采取“村党组织+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实现富民强村,为乡村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近日,和平镇那壮村村民缪发俊领到了佛手香橼种植分红款7万多元,喜领分红款的缪发俊喜笑颜开。2017年,那壮村采取“村党组织+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由镇沅县智惠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出资、农户出地、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投产后销售额65%归农户、30%归公司、5%归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产品销售的方式种植佛手香橼1000余亩。今年,佛手香橼产业实现挂果投产,为村民增收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那壮村将严格按照“4321”收益管理分配机制,即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的40%用于股份分红,30%用于提高村组干部报酬,20%用于扩大再生产,10%用于本村社会保障,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和群众互利共赢。 过去,勐大镇南康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辅导服务费、村集体土地出租、生态补偿等。今年,南康村党总支抓住辖区内高山牧归公司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机遇,与公司协商合作,最终达成青贮玉米种植“党总支+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村党总支牵头谋划部署,农户种植,公司收购。目前,南康村村民种植的青贮玉米已被公司陆续收购发酵成青贮饲料,“以农载牧、以牧富民”的产业结构模式初显成效,实现村、民、企互利共赢。 近年来,镇沅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通过“党组织搭台、群众参与、企业投入”的产业振兴新路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集体创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镇沅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县级统筹、乡(镇)抓总、村级实施的工作部署,今年镇沅县109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可达10万元以上,其中有55个村可实现20万元以上。 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 普洱日报讯(镇沅县委组织部)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以“十个一”推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目前,纳入今年规划编制任务37个村,已完成规划草案编制7个村,正在组织技术审查,其他30个村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一盘棋”统筹谋划。按照省市的工作安排,在深入推动今年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明年和后年工作,做好今后两年村庄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为超前完成全县规划编制任务夯基提质。 “一清单”强化管理。对照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手册和有关文件和会议要求,梳理出具体工作事项20余项,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进行清单式管理,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一座谈”压实责任。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会,会议传达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就如何抓好工作进行座谈,征求工作意见建议,明确“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一把手”负责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 “一宣讲”营造氛围。组成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通过文件、会议、电视、报刊、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批函”邀请干部。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已向纳入今年规划编制的行政村回乡干部和乡贤能人发出邀请函1236份,确认回乡干部1034人,这些干部至少回乡开展工作1次,有的干部已回乡开展工作3次以上。 “一倡议”凝聚力量。县委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和部分村“两委”分别发出倡议书,诚恳邀请回乡干部、乡贤能人、社会各界人士、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家乡规划,凝聚村庄规划各方力量。 “一本书”规范指导。收集和整理省、市、县关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有关文件及会议材料,梳理基层党建、产业发展、耕地保护等政策文件,编制《镇沅县“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资料汇编》,为规划编制提供查寻依据。 “一张图”分点推进。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将纳入今年规划编制的37个村作为一个“大战区”,各村为一个“作战单元”,制作“战区图”,因村施策,精准发力,整体联动。 “一督导”保障进度。领导小组下设的督导组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列入今年规划的行政村进行第1轮督导,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跟踪问效,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一约谈”传导压力。针对部分乡(镇)和部分单位等待观望,工作推进不力的问题,县委有关领导采取个别约谈、电话询问等方式开展第1轮约谈,对责任领导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责成有关领导立行立改,把压力传递到位,把主体责任一贯到底,形成了全县一起推的生动局面。 用墙体彩绘打造“诗和远方” 
本网讯 宽阔整洁的水泥硬化路、设施齐全的活动广场、独具特色的民居、风景优美的河边走廊......这样令人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诗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河西村铺展开来。 走进河西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安立在道路两侧,房屋墙上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彩绘,耕地、采茶、酿酒、舂粑粑、哈尼族哭嫁婚俗……一幅幅贴近生活、富有乡村气息的墙画俏皮活泼、栩栩如生,画里画外相映成趣,成为了村里的“颜值风景线”。 一面面彩绘墙,一道道文明风景,扮靓了村庄,净化了心灵,村民们每天走在路上,如同漫步于美丽画卷之中。 接下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镇沅县将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传统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讯员 吴菁 宋丽娅 田青玉 周芸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