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乡村振兴正当时


来源:《普洱日报》 胡雪英 徐一丹 时间:2021/11/30/ 10:27 点击: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选好“带头人”,打好“文化牌”,念好“产业经”,织密“保障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面子”靓丽,“里子”殷实,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文化振兴——

宁洱县以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正松)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以景化人、以文化人,让乡村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

深挖农耕文明。宁洱县充分利用普洱茶文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站)、乡村大喇叭、宣传栏、宣传板、电视、微信等媒介,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论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善行义举榜”宣传活动,持续推广农村党员“双带光荣榜”“带头脱贫荣誉榜”,开展“党员示范户”等评比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明养成。

弘扬红色文化。依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和磨黑中学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挖掘梳理一批老党员、老干部、革命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视、看红色展馆等活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突出耕读传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平台,组织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互帮互助。此外,围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滇南盐都文化、丽人故里文化等,坚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让乡村既有好看的外观、更有“有趣的灵魂”。

传统古村落紫马街“颜值”再提升

普洱日报讯 (记者  胡雪英  徐一丹  摄影报道)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太和村紫马街紫金广场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由振太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包括新建一个观景台、 安装木制创意雕塑、设计文化墙等,建成验收后将移交辖区村委会管理使用,进一步助力紫马街乡村风貌提升和综合旅游开发建设。

 

产业振兴——

澜沧县:“酸”栘依种出“甜”生活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飞雷  赵梦芸  罗正淳  杨文宝  文/图)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理念积极发展栘依产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栘依果产业协会,助推栘依产业做优做强,助力乡村振兴。

在澜沧县糯扎渡金厂河金栘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电商收购中心,负责人胡壮云正在打包装箱栘依果,准备发往临沧、勐海、孟连等地。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38户298人,已建成栘依优良品种培育基地200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500亩,年平均产量1500吨。

同时,澜沧县把“土专家”“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组织起来,逐步建成以栘依种植、生产、销售为核心的栘依果产业协会,带动种植户科学种植栘依,并以市场价8至12元的保底价格回收栘依,提高种植户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栘依29209亩,投产面积达15000亩,栘依年销量1500吨,年产值约450万元。

“酸”栘依种出“甜”生活,栘依产业只是澜沧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澜沧县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协会+农户+基地”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产业协会共同发力,助推当地特色产业高效高质发展。

龙坝镇冬农开发促农增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赵治杰  王罗丹  文/图)  近日,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随处可见勤劳的群众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绿油油的冬农作物在暖阳下摇曳生姿,呈现一片“龙坝绿”。

近年来,龙坝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大春抓粮小春抓钱、大春损失小春补”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今年,龙坝镇冬农开发种植面积10138.2亩,预计总产量10811吨,总产值4941万元。

“采摘完‘绿翡翠’茶叶,交售完‘金叶子’烤烟,就该种植绿色食品荷兰豆了,相比之下,荷兰豆更赚钱,一斤荷兰豆最高能卖到14元。”勐里村岩子脚村民小组的荷兰豆种植户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组织振兴——

景谷县:聚焦关键要素 力促组织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晓芬)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聚焦“人财物”三要素,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组织振兴“合力”。

聚焦“人”添动力。以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县15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0.8%,“一肩挑”比例为98.7%,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换届结束后,跟进实施“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项目”,开展“并岗提薪定责”,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动力,增加村干部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农村成为人才“蓄水池”。同时,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共选派108支驻村工作队326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农林水务等专业技术人才152名服务帮扶全县所有村民委员会(社区)。

聚焦“财”增活力。制定全县村级集体经济3年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产业型集体经济翻番项目,并将项目作为县委书记“特色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县级领导包保挂联乡(镇)和村(社区)集体经济工作,因乡因村组建项目指导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县137个村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享受税费优惠等政策;探索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金融扶持政策,每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可向银行申请5—5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解决无发展启动资金的问题。

聚焦“物”凝合力。实施农村“六星”党组织争创项目,对创建较好的授予流动“红旗”,创建滞后的授予流动“黄旗”,实行一季度一评比一调整。同时,将创建成果与村组干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述职评议考核等挂钩,激发农村党组织你追我赶、“争星保星”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班利村:“帮”出好日子 “舞”出新生活 ... 下一篇:镇沅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