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福蓉 舒小琪 文/图) 咚咚!咚咚!咚咚!强烈的象脚鼓声,带着拉祜山乡特有的热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以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自沪滇帮扶协作开展以来,上海始终坚持把“普洱所需”与“上海所能”相结合,全面落实“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帮扶方针,大力发展、推广普洱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赋予乡村振兴新的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大山里的群众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把东回镇班利村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旅游文化村寨。 “帮”出一个未来 “过去的班利村,人畜杂居,污水横流,住房的屋顶是用稻草或是石棉瓦拼接而成,群众过着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日子,空有丰富的资源,却始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在上海市连续3年的帮扶下,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东回镇镇长李冬艳说。 近年来,上海市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助力东回镇班利村产业发展,拓宽村民经济来源。2018年末至2021年,上海市累计投入沪滇帮扶资金2937万元,帮助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并建立起符合班利村实际、具有班利村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 上海市帮助村民建设标准化猪圈、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和展示中心,投入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农林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期间,还引入金融扶贫产品,开展猪饲料“保险+期货”扶贫项目,项目总保费100万元,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良好发展。坚持扶贫从孩子抓起、从思想帮起、从观念扶起,通过“雅八雅咪”助学计划,“小面包”儿童之家、“银荷”图书馆等项目实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营造了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村企结对的方式,在班利村建立了爱心超市,推行积分考核、评定、兑换机制,进一步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 如今,整洁漂亮的村寨中,随处可见身着拉祜族民族服饰的村民,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佐佐咖啡馆、佑佑茶室、尚尚清吧、夏夏书吧——咖啡与清茶,音乐与书籍,4个不同风格的主题打卡地,展现出拉祜山乡的独特风情。 “舞”出一个春天 具有拉祜风情的村庄露天剧场中,欢快的歌声和质朴的舞姿引发观众阵阵掌声。从生产劳动中汲取营养的传统拉祜族摆舞是班利村的“名片”,也是村民们致富发展的“新项目”。 班利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也是拉祜族摆舞诞生地,舞蹈是当地拉祜族群众表达情感、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澜沧县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着力塑造拉祜文化品牌。班利村大力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文旅融合示范村,把“摆舞之乡”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动能,传承弘扬拉祜族传统文化,把地域优势转化为吸引客流、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 李冬艳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啵喋演艺有限公司,130位村民成为公司的演员,大家心往一处靠,力往一处使,通过独具特色、热情洋溢的拉祜族歌舞表演让更多的人关注班利村、走进班利村、了解班利村。” 2021年5月,80余名拉祜族群众受邀参加了电影《农民院士》的拍摄,与此同时,云南广播电视台来到班利村进行了民族文化展演直播,50万余人观看直播。随后,班利村群众代表还远赴上海市金山区演出,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风采,并获得一致好评,实现了由原来自娱自乐的活动表演向文化展演的转变。 李冬艳说:“通过各方的大力帮扶,如今的班利村展现出了一幅奋力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动人画卷。今后,‘摆舞之乡’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