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各地各部门始终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发展劲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乡村振兴上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蓄积振兴发展动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联盟三宝”走出大山 本网讯 联盟村位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东部,这里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出产的纯天然土蜂蜜、高山古树茶和有机生态腊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但由于生产加工、贮藏及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未能形成品牌,难以走出大山。 2015年起普洱学院挂联帮扶联盟村,为帮助村里解决“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的现状,校方多次到联盟村调研,指导消费帮扶工作,最终确定“以购代捐”校农合作模式,提升联盟村消费扶贫新动能。 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为联盟村农副产品提供工艺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推出了具有地理标志乡村品牌——“联盟三宝”:土蜂蜜、腊肉和古树茶,成功解决了品牌的单一性与农副产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学校将爱心帮扶、职工福利和消费扶贫相结合,大力向教职工推介“联盟三宝”优质农产品。2021年,学校工会通过云南省定点扶贫消费采购平台,统一采购“联盟三宝”780份,总金额20.1万元,助力农户持续增收。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学校教职员工依托驻村工作队根据联盟村农产品季节与养殖情况所推出的土鸡蛋、土鸡、腊肉、中药材、核桃等特色农副产品,累计消费金额57.1万元以上(含“联盟三宝”消费扶贫项目)。这样的消费扶贫模式既满足了教职工的多样化需求,又缓解了联盟村农副产品生产压力。同时,大力推动“快递+特色农产品”模式,产品以订单方式向农户收购,消除群众的销售顾虑,调动生产积极性,形成农户勤劳致富、教职工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还投入300万元对联盟村的“一座桥”“一条路”“一栋房”“一网水”“一条河”“一盏灯”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其中还为每户建档立卡户发放建房补助2万元,实现了桥通、路畅、水清、灯明,乡村居住环境全面提升。挂联以来,普洱学阮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近700万元,助推联盟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实效。(通讯员 杨兆强 刘城炜) 景谷县甘蔗产业实现企农双赢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妍 尹玲)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农民增收、企业增产为核心,大力发展蔗糖产业,甘蔗入榨量逐年增加,工、农业产值、税收逐年增加,实现蔗农企业双赢双收的目标。 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钟山分公司2021年跨2022年计划新植甘蔗2万亩,宿根留养4.5万亩,总种植规模6.5万亩,产量31.5万吨。围绕提高单产和质量这个目标,公司加大技术扶持指导力度,组织技术人员在蔗农栽种、管理等过程中,实行全方位技术跟踪服务和指导,提高农户管理和种植水平。同时,在甘蔗后期管理和砍收过程中,安排片区农务员全程做好各责任片区的甘蔗种植、管理、砍收等服务工作,向第一车间要质量。 正在砍收甘蔗的威远镇新平村村民沈志春高兴地告诉笔者,家里种植甘蔗10多年,从当初的几亩到现在的40亩,规模不断扩大,收入逐年增加,今年预计收入在8万元左右。 近年来,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围绕蔗糖产业发展实际,优化产业布局,甘蔗入榨量逐年增加,工、农业产值、税收逐年增加,蔗糖产业实现了稳定发展。2021/2022榨季预计入榨甘蔗58万吨,预计2022年4月底可结束榨季,预计实现蔗农收入2.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4.3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 思茅港镇做“活”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思茅港镇关山大榕树红色教育基地。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鲁海杨 孔昭璟 文/图) 近年来,思茅区思茅港镇持续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推手,逐步实现乡村美、产业新、农民乐、风尚好的农村新面貌。 依托生态资源,做“活”观鸟经济。2015年以来,茨竹林村芒坝村民小组发挥当地生态优势,主动进山保护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各种鸟类。并在摄鸟爱好者的建议下,规划建设了民宿和餐馆,每年接待上千人次摄鸟爱好者前来观鸟、拍鸟, 依托水资源,做“活”水上观光旅游。思茅港镇水文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共16条,澜沧江过境64公里,小黑江流经24公里。思茅港镇结合自身镇情和特色,逐步做好“水”文章。“十四五”期间,思茅港镇将把境内田园、水域、山体等多区域纳入整体规划,制定“澜湄第一港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依托产业资源,做“活”茶文化旅游。茨竹林村老安寨古茶是思茅区唯一一片古树茶园,利用这一优势,思茅港镇紧扣思茅区“7+N”产业布局,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老安寨古茶进行保护与开发,并确定利益分成。并于2021年4月成功举办老安寨古茶首届春茶开采节,成交金额达188700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依托红色资源,做“活”红色旅游。2021年9月,思茅港镇关山大榕树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开馆。目前,关山大榕树红色教育基地共接待单位47家,891人次,成为思茅区一道亮眼的红色旅游地标。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