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思路,抓住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机遇,突出宁洱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力将宁洱县打造成为普洱市最大的“菜篮子”重要供给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有蔬菜规范化基地19 个2539亩,其中:大棚蔬菜基地7 个950亩,露地蔬菜基地1个335亩,食用菌基地11个1254亩。建有果蔬冷藏库10个,冷藏库容达9119立方米。2021年全县共种植蔬菜5.1万亩。 健全体制机制,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成立了水果、干果、蔬菜产业工作专班,为蔬菜产业发展夯实了组织保障;研究制定《中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做好蔬菜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完善蔬菜分检、加工、包装和冷链物流,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力争2025 年蔬菜面积扩大到7万亩,综合产值提高到4.14亿元。 开展调查培训,强化蔬菜产业发展技术保障。及时抽调专业人员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进行调研,重点收集荷兰豆、无筋豆、早瓜、油辣等蔬菜产业发展的数据1500 份。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复工复产,组织县、乡技术力量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专项指导等方式,开展蔬菜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00 余人次,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瓜农”“菜农”,蔬菜种植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磨黑镇把边村辣椒产业专业合作社、勐先镇和平村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磨黑镇团结村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由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种植辣椒、西葫芦、荷兰豆、无筋豆等市场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如,勐先镇和平村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与宁洱雨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公司于2016年开始逐步进入勐先小范围试验种植蔬菜,到2021年发展种植西葫芦、无筋豆、松花等蔬菜种植1500余亩,实现产值700万元;2021年,磨黑镇把边村辣椒专业合作社种植辣椒3600亩,平均亩产量800公斤,亩产值5600元。 探索运作模式,实现蔬菜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产业发展和龙头带动相配套”的思路,积极发展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推进种加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资金、技术雄厚,信誉度好的蔬菜企业入驻宁洱,实施“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成立蔬菜种植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流转蔬菜种植土地4万余亩,建成蔬菜试验示范基地10 块,积极发展食用菌、油辣、西兰花、西葫芦、无筋豆、荷兰豆等蔬菜种植,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2021年,共发展蔬菜订单农业3.5万亩,实现产量4.6万吨 、产值9200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的叶菜类蔬菜种植区、油辣种植区、小花糯种植区、早瓜种植区、荷兰豆种植区等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带,蔬菜种植面积、农业产值均位列全市前列。 加大品牌创建,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结合“电子商务+销售”,不断提升“宁系”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以品牌拓展更多的消费市场。如,宁洱“小花糯”借力电商,与上海建立集生产和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联合体,签定精准扶贫产销合作协议;依托广东、上海蔬菜批发市场,设置销售机构,实现蔬菜产品“产地直销”,并通过拼多多,年实现蔬菜上千吨“宁品入沪”、500吨“宁品入北上广”。此外,县内农业龙头企业还与香港多家企业签订辣椒订单合同,实现订单生产,销售额达上千万元,在全市县(市、区)中排列首位。(通讯员 王正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