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乡村振兴如何“振”,怎么“兴”?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2/04/03/ 09:55 点击:

 

编者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如何“振”,怎么“兴”?普洱市各地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振”在党建引领

通关镇举行“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现场推进会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蒋浩水)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召开3月人居环境示范点现场推进会,按照“一看、二听、三交流、四点评”的方式,组织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大寨村集体经济蔬菜直采甘蓝种植基地、大寨一组农户户厕改造和大寨一组农户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等情况。

通关镇于每月举行一次“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现场推进会,通过“互看、互学、互促”的方式,引导全镇上下看成效、学先进、找差距、抓落实,全面检验各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成果。

“通过党员和村组干部的带动,我们积极整理家里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柴草堆放得整整齐齐,家里的环境比过去更干净整洁,更好在、更舒服了。”大寨村大寨一组的村民庄祖祥说。

近年来,通关镇建立监督维护机制,充分利用党建网格,抓实整改责任,做到点线结合,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振”在顶层设计

联珠镇“3+1”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文俊)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坚持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导,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为发展新目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着力点,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把美丽乡村转化为文化产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三生”同步改善,一体化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以农业为主导、生产为主线,树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全面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措施、强化生态功能、建设绿水青山,切实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改善。同时,将城市居民康养旅游纳入规划建设范畴,一体化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确保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面貌全方位改善和城乡协同发展。

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一产打牢农业基础、二产增加农民财富、三产拓展农村业态的发展思路,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邀请在外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干部、乡贤能人、规划技术人员返乡,并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参与家乡建设。适时引入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品的新功能,丰富农村发展新业态,一体化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确保在“三产”融合中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创业收益。

坚持“三位”互联同规,一体化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生态康养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采取“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谋划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整合当地特色农家小院、古典建筑院落、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特色文化资源,吸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落户墨江联珠,全力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互联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完成60立方米的供水池建设,安装100盏路灯,稳步有序推进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养殖小区、排污系统工程建设;完成明子山毛石浇筑道路建设,开挖整理观景台、晒谷场、田间服务设施场地3082平方米,新开田间产业道路2936米,开挖沟渠2500余米。

 

“兴”在乡村治理

岳宋乡“小积分” 积出“大变化”

本网讯   三月春光明媚,乡村振兴正当时。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召开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现场会,表彰了曼亨村二组岩晒、岳宋村二组娜佳等4户积分制试点先进户,全乡干部职工和各村组干部共140余人来到现场观摩学习。

自2021年7月以来,岳宋乡在岳宋村小新寨、班帅村五组和曼亨村二组实行试点户积分制管理。由乡级出台实施方案,把疫情防控、网格化工作等列为积分考评内容,并将村规民约作为赋分的重要依据,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试点积分由基础性积分、奖励性积分、惩罚性积分和一票否决四类项目组成。其中将爱党爱国、诚实守信、创业带富、人居环境、孝老爱亲、邻里关系、网格化管理等列为加分内容,上不封顶;将不参与村组集体活动,不赡养抚养,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等行为作为减分项,下不保底,家庭成员有涉毒人员、协助参与偷渡、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积分清零。赋分内容、考核方式、积分申报等完全由群众自己说了算,全面激发乡村自治的主体作用。

如今的小新寨,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宽敞明亮……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走进农户岩都家,竹篱笆里的菜园绿油油,青菜白菜、大葱香蒜,应有尽有;房前屋后的李子花、桃花、芒果花竞相绽放,五颜六色。

“我们小新寨从去年以来,家家户户都动起来,每家出5棵竹子,还出义务工打扫卫生,自己的寨子自己扫,大家都积极参加。”岳宋村驻组第一书记岩退笑着说,自从开展积分制以来,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有了积分制奖励后,改变了过去“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老实人吃亏”的不良风气。

岳宋乡通过奖罚并用的积分制措施,激发了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的转变,让广大农村家庭互相比着干、相互监督,通过“挣分”“积分”,使量化“数字表”变工作助推器。本月开始,积分制将在岳宋乡全面推广运用,以持续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振兴。(通讯员  鲁杰)

 

“兴”在产业发展

正兴镇春茶飘香致富路

本网讯   连日来,“冬眠”的古茶树伴着春日暖阳渐渐苏醒,争先恐后地抽芽吐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黄草坝村的茶农们头戴草帽,身挎茶篓,抢抓农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赶制明前茶,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我们村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全村25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饭碗。”黄草坝党支部书记许德志一边轻快娴熟地采摘茶叶,一边介绍说,黄草坝村有近3200余亩的古树茶园,单株的古树茶最高价格为2500元/公斤,产值近600万元。

家住黄草坝村以寨村民小组的杨力帆于2019年注册成立了茗思客古树茶叶加工厂,专门制作黄草坝古树茶。“黄草坝古树茶堪称‘最甘甜的古树茶’,茶汤橙黄透亮,苦涩较弱,回甘较快,市场上很受欢迎。”据杨力帆介绍,去年自家的古树茶加工了近300公斤,售价为500元/公斤左右,收益近15万元。

近年来,正兴镇以“保护生态、注重质量、做响品牌、守正创新”为引领,着力打造黄草坝村古树茶园,全力做好做足“茶”文章,打响古树茶品牌。2021年,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04万亩,产值4340万元,茶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通讯员  罗丹)

 

德化镇6500余亩小麦迎丰收

本网讯   连日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辖区内的冬小麦迎来丰收。在金黄的麦田里,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农户抓住晴好天气,抓紧时间收割小麦。据了解,2021年,德化镇冬小麦种植面积6500多亩,亩产达350公斤左右。德化镇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麦收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的安排部署。全镇各村结合实际,通过人力收割和机械收割相结合的方式高效有序推进小麦收割,目前收割作业已近尾声。(通讯员  瓦燕玲  李建维 李颖  摄影报道)

 

他山之石

“小洋芋”折射高原乡村之变

新华社(记者  李宁)   时过春分,暖阳驱散寒意,土壤刚刚解冻,正是青藏高原春耕开启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山城村村口田地里,传来拖拉机的阵阵轰鸣声。

村民姜有盛双手紧握方向盘,驾驶拖拉机翻整田地。他不时地回过头,查看拖拉机行进轨迹是否出现了偏差,及时调整速度和方向。“地里今年种洋芋,对土地透气性和排水性要求高,要保证每一寸土地翻整到位。”

洋芋即马铃薯,是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过去自家就几亩地,面积小,品种差,种一亩洋芋只能收2000多斤,算上成本,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姜有盛说,现在加入合作社,规模达到上百亩,还种上了新品种,“亩产最多能到8000斤咧。”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姜有盛现在一天的打工收入有150元,每年大约可以干半年时间。家里的9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4000多元的流转费。加上农闲时出外打工,姜有盛一年收入能达五六万元。

结束上午的农忙,姜有盛回到家中,将窖藏的洋芋洗净。放入锅中,倒油添水加盐,焖制半小时后,冒着热气的青海特色“焪洋芋”就出锅了。剥去薄薄的外皮,洋芋的清香蔓延开来,蘸上蒜末,姜有盛咬了一口,软嫩的洋芋入口即化。“以前,每年10月份收获的洋芋可挨不到开春,到春节就烂得差不多了。现在品种改良后,不仅产量增加了、储存时间延长了,口感更是顶呱呱。”

产量翻倍,口感绵密,更耐储藏……小洋芋的大变化源自当地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在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智能温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将一粒粒“弹珠”大小的微型薯,收集打包装车,运往各个合作社的种薯繁育基地。

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石玉文介绍,大通县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气候冷凉,病虫害较少,是天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场。“我们选择优良品种的马铃薯,通过组织培养得到脱毒苗,再移栽到温室中种植,就可以得到用于原种生产的微型薯(原原种)。”石玉文说。

微型薯(原原种)经过一年的培育即可长成原种,继而进行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繁育,再用这些种薯来生产适于大规模种植的商品薯。“像我手中的‘青薯9号’,不仅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个头还大。”石玉文说。

石玉文介绍,每亩仅需要150公斤的新品种种薯,经过半年的种植,平均亩产就能达到3000公斤以上,是过去的两到三倍。按照每公斤1元的收购价计算,大通县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值能达到3亿元。

“啊呀呀!洋芋花儿又要开了……”哼唱着西北“花儿”民歌,姜有盛驾驶着拖拉机在田地里往返,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新华社西宁4月1日电)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调优结构兴产业 乡村振兴正当时 下一篇:娜允镇牛产业闯出“增收路”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