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墨江:全面发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2/05/17/ 09:54 点击:

 

编者按

乡村振兴发展的“成绩单”背后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笃行。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方法举措的谋定到特色产业的打造,从一家一户幸福感的提升到一个村庄的发展蝶变,实现乡村发展提档升级,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那哈乡南门村民小组:“党建+产业发展”催生共富效应

本网讯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那哈村南门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准则,下沉基层一线,精准指导,攻坚破难,为南门村民小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党建引领榜样化。在乡村治理方面,南门村民小组自发形成了一支以组委和党员为干部的“治理小分队”,不定期进村入户,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和政策送到农户家;同时,带领农户进行环境整治、“两污”治理、圈厕改造等工作。

群众管理自治化。走进农户马晓芳家,只见她在清扫着并不杂乱的客厅,她笑着表示:“我们现在打扫卫生形成习惯了,出门回到家,就想着把用过的物品收拾整齐,把家里打扫干净,不收拾心里都不自在。环境干净了,我们住得舒适,心情自然就会好了!”据悉,近年来南门村民小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人居环境提升做成了常态化工作,每周一次大扫除,外迁鸡猪等养殖圈舍,完成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规范组内“两污”排放,加强农村柴堆、用具堆放等,让南门村民小组村容村貌美起来。同时,对违法乱纪、违背文明行为的举止作出了明确的惩处规定,多年来未发生违法乱纪的事。如今,整洁的道路将南门村民小组一栋栋农家小院连接起来,房前屋后别致的花草点缀,让整个村民小组展现出“颜值”与“气质”并重的新农村形象。

产业发展多样化。在乡村治理、乡村文明、产业发展等工作推进上,南门村民小组以“网格”为管理单位,组委和党员担任网格化管理员,将所有农户纳入网格化管理,发挥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作用,全力发展烤烟、茶叶、黄姜、蔬菜等绿色种植产业,不断拓宽群众经济增收渠道,真正做到美了乡村、鼓了腰包,大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构建了稳定和谐文明的村庄环境。(通讯员  邓燚霞  普孙燕  李晓思  王宇  那建国  李冬玉  文/图)

 

坝溜镇长寨村民小组: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冲  李建宏  梁如意  邓燚霞  文/图)  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坝溜镇长寨村长寨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法治、德治为抓手,共同发力,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介绍,长寨村民小组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民意,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实行阳光村务,自觉接受村民监督,让更多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并鼓励村民“敢发言、会发言、能发言”,逐步实现民主自治;把服务和管理做到基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等宣传文化阵地,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加强技能知识学习,提升党员群众文化素养,促进观念认识转变,增强群众自我约束自觉性,强化乡村自我管理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有效。

同时,长寨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作用,结合“法治进乡村”等活动,通过群众会、家庭会等方式,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村民法治意识,促进村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树牢正确、健康的法治观念。村组干部积极主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一线,确保纠纷零发生、零上访。

此外,长寨村民小组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疫情防控、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活动,强化移风易俗,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抵制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摒弃陈规陋俗,带领群众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开展最美整洁户——“清洁家园”卫生评比活动等,选出道德模范,宣扬典型案例,传播乡村正能量。

 

泗南江镇千岗村:橡胶促农增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建宏  刀咏  张冲  梁如意  文/图)   墨江哈尼族自治泗南江镇千岗村是全国文明村,有438户农户与橡胶公司签订了产业“双绑”利益联结协议,共种植橡胶16772亩,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达12.7万元。

据了解,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岗村依托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墨江有限公司,革新产业发展思路、盘活产业发展资源,科学化、规模化、组织化推动橡胶产业建设,有效推动橡胶向精深加工迈进,切实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据千岗村胶农赵文祥介绍,他家种植橡胶60余亩,有1800多棵橡胶树,以前橡胶收割后卖给流动收胶人,1800多棵橡胶树一年收入为3万余元。自从与橡胶公司签订了产业“双绑”协议之后,他把橡胶都卖给公司,由橡胶公司收购不仅价格高,还实行种植大户奖励、场外期权分红和种植保险等惠农措施,让收入翻了一番。

 

雅邑镇南温田村民小组:养猪走上致富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邓燚霞  普孙燕  李晓思  王宇  杨柳  任思雪)  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雅邑镇南温村南温田村民小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整齐的场房,经村民介绍,这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除此之外,组内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猪舍,一个小村组成为墨江县为数不多的生猪交易集散地之一。

南温田村民小组组长李林永介绍,自2006年发展生猪产业以来,南温田村民小组34户农户中90%以上农户都是养殖户,其中李富科等养殖大户存栏已达1000头以上,生猪成为了南温田村民小组的重要支柱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

“2008年,我创办了南温田生猪养殖场,以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带动30余户村民壮大生猪产业,以低于市场价5%的价格为农户提供猪仔,然后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收购肥猪,整组生猪出栏最多时达16000余头、产值4800万余元,进一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据致富带头人李富科介绍,他于2018年投入616万元新建了富科养殖场,2021年出栏3600头,销往西双版纳、红河、广西、成都等地,还专供墨江县城大兴超市等4家商场,产值达700万元。

据了解,为实现百姓生活富裕,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雅邑镇以南温田、富科养殖场为中心,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小到大滚动发展,辐射带动雅邑、座细等村10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产业。同时,采取“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南温、徐卡、巴嘎、牙骨、托洛5个村建立“双绑”合作协议,直接带动农户1144户,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15.52万元,养殖走上致富路,让群众生活变得甜甜蜜蜜。

 

龙坝镇能枯村民小组:瑶鸡带动产业旺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普孙燕  邓燚霞  李晓思  王宇  赵治杰  王罗丹 文/图)   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大乜多村能枯村民小组在挂钩帮扶单位玉溪师范学院的帮助下,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新气象。

据了解,能枯村民小组是一个哈尼族聚居的小村寨,全组共有常住户49户240余人。瑶鸡产业是能枯村民小组的支柱产业,能枯村民小组的养殖大户杨昆美说:“2020年来,我们村的挂钩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为我们争取了项目和资金,引进收购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代养、订单收购的方式帮助发展瑶鸡养殖产业,探索林下生态鸡养殖。目前每年可以卖出3批瑶鸡,每批8000来只,纯收入3万余元。我家还养着2000多只林下生态鸡,每年也有8万左右的收入,养鸡为我们增加了经济收入,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李佩伟老师是玉溪师院派驻大乜多村的驻村工作队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大乜多村,他充分发挥专业学识,走村串户,组织技术专家为群众开展养殖技术培训10余期,联系元江佳和公司等技术员,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对接多家公司扩大销售市场,消除群众顾虑,让更多的群众发展瑶鸡和林下生态鸡养殖,促进群众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据大乜多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挂钩大乜多村以来,玉溪师院始终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帮扶理念,利用单位资源优势,引进专业公司,以免费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培训、防疫和订单市场价收购的方式,“以点带面”在全村推广瑶鸡和林下生态鸡养殖。为更好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公司实行奖励制度,对养殖户成效进行考核,对优质大户给予每只出栏鸡0.7元的额外奖励。同时结合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先后拓展了林下生态鸡养殖、晚熟芒果、黄姜种植等产业,让百姓尝到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甜头。

如今的能枯村民小组,短期有瑶鸡、林下生态鸡和生猪养殖及黄姜种植增收,中期有晚熟芒果种植作保障,长期有茶叶有机化提质增效。目前全组有瑶鸡80000只、林下生态鸡10500只、能繁母猪68头、茶叶650亩、黄姜种植320亩、晚熟芒果735亩。

 

龙坝镇竜巴村:村级文艺队引领文明新乡风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梁如意  刀咏  张冲  李建宏  文/图)  长期以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巴村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在提升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竜巴村活动室外,竜巴文艺队成员正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接下来要表演的文艺节目。竜巴村村委会副主任朱会银说:“我们文艺队不仅要以文艺表演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的传统文化、生活状况,还要注重宣传我们党的政策,通过文艺队来活跃村子,达到以人活村的目的。”据了解,竜巴村十分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哈尼传统民族文化,结合现代流行元素,为发扬传承民族文化注入新动力,使传统哈尼文化焕发新生机。村中目前有两支文艺队,竜巴文艺队和业余文艺队,共29人,年龄最小的33岁、年龄最大的60岁。两支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不定期举办文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将新思想新文化带到群众中。

同时,竜巴村成立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倡导节约用水用电,每周五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活动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现如今,村里全部通硬化路,安装太阳能路灯75盏,农家书屋藏书2300余册。

 

雅邑镇地房村民小组:村居环境好 村民生活美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冲  李建宏  梁如意  刀咏  任思雪   文/图)  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雅邑镇螺蛳塘村地房村民小组,青草绿树鸟鸣、村民生活干净舒坦。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幅“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模样。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共有33户130人的地房村民小组先后实施了易地搬迁、集中式猪圈建设、道路硬化等设施建设项目,并制定了村规民约,将人居环境提升、革除生活陋习等重点工作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中。设立了村民管理监督员,组织村民每10天集中开展清扫主干道、串户路、活动室、小广场、公共厕所等公共卫生1次,监督每家每户保持家庭内务卫生整洁、有序,进行家务卫生星级评比活动,实行五星级红旗流动表彰,逐步转变村民观念认识,有效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之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大改观、大变样。

“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地房村民小组,晴天满地灰,雨天满地泥,一到下雨就没法出门,现在好了,村里路面硬化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有了公厕,有了活动广场,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大家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精气神提升了不少。”村民王春说。

此外,地房村民小组还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依托普西桥水电站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垂钓、生态农家园,大力打造垂钓、烧烤、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依山傍水、干净整洁、优美秀丽的山村景观,渐渐吸引了参观者和游客,村里的乡村旅游逐步兴起。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提本领“充电加油” 强素质“强筋补钙” 下一篇:巩固成果鼓干劲 乡村振兴底气足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