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七部门联动发力 打好金融惠企纾困“组合拳”—— 普洱市“优化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普洱日报讯(记者 于飞) 6月9日下午,普洱市举行“优化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普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普洱银保监分局、市商务局等七部门发布“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系列政策举措,作出公开承诺,并回答记者提问。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别燕妮主持新闻发布会。她强调,普洱市将着力打好金融惠企纾困“组合拳”、开通金融惠企纾困“直通车”,全力推动金融惠企纾困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营造重商、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企业在普洱尽享政策红利,获得长足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春荣就“建立重点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作出四项公开承诺。他表示,将建立项目“融资制”破解资金难题,聚焦中央及省预算内项目、地方专项债券项目、产业类项目融资需求“三张清单”,建立重点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由市发展改革委、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统筹融资协调服务,补齐项目资金短板。组建融资顾问团,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实行全流程领办、帮办、代办服务,进行专业化辅导。每月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协调金融机构在贷款规模、利率、期限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最大限度支持,及时反馈项目融资初审情况,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和放款进度。 市财政局局长马永发布了市财政局“财政金融协同发力、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四项举措。他郑重承诺,出台《普洱市促进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激励办法》,建立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树立“大财政”理念,运用“大金融”思维,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把大部分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变为可流动、可交易的价值。持续强化对财政资源的统筹整合,做到资金效益最大化、资产管理证券化、资源配置合理化。 市税务局副局长陈志红介绍,截至2022年4月底,全市落实退税减税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市场现金流24.77亿元。他郑重承诺,市税务部门将以“税惠服务团”推动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以“首席联络员”机制畅通涉税需求快速响应渠道,以“多元+精简”服务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以公平正义的税收法治环境护航招商引资,优化纳税服务,简化退税程序,落实税惠政策,聚焦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市金融办主任罗中文发布市金融办“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四项举措。他郑重承诺,由市金融办负责初审的担保、小贷、典当等审批及备案事项,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一对一指导,最多跑一次,全程跟踪对接服务,办理时限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完成审核转报。做好企业融资增信服务,确保辖内国有融资担保机构2022年新增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担保金额同比增长30%以上,新增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不低于3.7亿元,引导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费让利平均担保费率不高于1%。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陶潜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和普洱银保监分局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他郑重承诺,人行普洱中心支行将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强化监管协同,共同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环境,与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推动金融惠企纾困18条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普洱银保监分局局长包宏立公开承诺,将聚焦受困行业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续贷政策落实,提前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实现无缝续贷;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更好满足企业用款需求;督促银行机构对企业、个人贷款本付息做到“应延尽延”“减费让利”;发挥“银税互动”“信易贷”等平台作用,提高企业线上融资对接效率,做到“能贷尽贷”;建立项目融资“金融秘书”服务团队,实行“一对一”贴身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增加保险产品供给,深化银保合作,发挥保单增信作用,提高企业信贷获得率,扩大保险覆盖面。 市商务局局长杨绍武发布市商务局“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招商引资”三项举措。他郑重承诺,市商务局将积极推进“一次都不用跑”审批备案事项改革,推行网上审批备案,对所有行政审批备案实行“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办件,统一审批出件,做到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建立市县(区)所有商务干部全面联系商贸企业的工作机制,每月至少开展1次“政策宣传、政策兑现、具体服务”三进市场主体服务活动,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提升企业满意率。 发布会上,普洱银保监分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分别就如何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让利好政策落地见效,加快释放留抵退税政策红利,做好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工作,以及普洱现阶段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推进情况等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央、省级、市级多家媒体的记者和部分企业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