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特色产业兴乡村 群众增收渠道宽


来源:《普洱日报》 苏燕 时间:2022/12/29/ 10:58 点击: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普洱各地立足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从单纯的种植、养殖到精深加工,从本地销售到卖向全国各地,咖啡、牛油果等特色产业正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机正在被无限释放,群众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景东县:林下养鸡成为绿色富民产业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文智  周跃忠  张力梨  文/图)   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积极探索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结合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势,充分利用林地面积广、林下环境好等优势,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拓宽群众增收门路。

走进文井镇挖固村养殖户陈勇家的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基地,一只只大小不同、毛色各异的乌骨鸡跑满了整片树林。陈勇告诉笔者:“这里植被好,鸡舍建设成本低,昆虫、杂草丰富,养出来的鸡品质好,很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家里每年的存栏在5万只,出栏3.5万只,一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

近年来,景东县充分发挥无量山乌骨鸡原产地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由养鸡场提供乌骨鸡苗,合作社经过脱温后发放给养殖户,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回收销售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乌骨鸡养殖场4个,有合作社24个,林下养殖户324户,今年已出栏乌骨鸡435万只左右,实现产值2.98亿元。

 

思茅区六顺镇:咖啡果“串起”群众增收致富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建红  鲁海杨  梁根富  文/图)   初冬时节,思茅区六顺镇炮掌山村的两万亩咖啡迎来采摘季。近年来,在咖啡产业的助力下,当地村委会和群众依靠一颗颗宛如红宝石的咖啡果实现增收致富。

在炮掌山村咖啡园里,红彤彤的咖啡鲜果挂满枝头,丰收在望。“我家种了200多亩咖啡,今年大面积投产,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预计可以收100多吨咖啡鲜果,收入70万元左右。”正忙着采摘咖啡鲜果的村民张卫珍高兴地说。

自开始种植咖啡以来,炮掌山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抓好咖啡产业发展,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咖农收入逐年增加。同时,还积极打造“掌谷”咖啡品牌,注册“掌谷”咖啡商标,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目前,“掌谷”咖啡已在思茅城区天生祥超市、致远超市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我们2019年注册了‘掌谷’商标,从收购、加工、销售都是村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做,2021年销售额达36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5万元的纯收入。截至2022年,全村种植咖啡两万亩,村民年收入从10年前的3600元增长到现在的1.8万元。”炮掌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文辉对全村咖啡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据了解,截至目前,六顺镇咖啡种植面积达5.3万亩,2022年产值预计达2亿元。

 

宁洱县星光村:在“蔗”里“芋”见丰收

普洱日报讯(记者  苏燕  通讯员  苏红亮  高夏龙杰  文/图)   近期,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星光村的特色农产品甘蔗和槟榔芋陆续进入销售季。

走进星光村的甘蔗地,甘蔗根根笔直,粗壮挺拔,成片的甘蔗林长势喜人,种植户卫建红和卫林伟父子俩正忙着打理自家的甘蔗地。

“近期平均每天可以卖200多斤甘蔗,到年底每天能卖500斤左右,特别是在甘蔗收购商来收购时,卖出的量还会更大。此外,我家还种植了2亩多的槟榔芋,每天采挖后和甘蔗一起在市场售卖。”卫林伟告诉记者,他家从爷爷辈起就一直种甘蔗,到现在已有30余年,虽然才种了7亩多,但甘蔗产业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加之与槟榔芋进行轮种,让这几亩田地不撂荒,既保持土壤的肥力又减少了病虫害。

据了解,星光村有着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大多数村民会选择种一年甘蔗后,换种一年的槟榔芋或玉米来改善土壤,翻年又接着种甘蔗。磨黑甘蔗以其含糖高、水分多和便于咀嚼的特质,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清明节前都是磨黑甘蔗大量上市的季节,慕名来到磨黑镇采购甘蔗的商家和消费者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星光村种植甘蔗260余亩,涉及农户80余户,预计产量1040余吨,产值208万余元;种植槟榔芋260亩,预计产量520吨,产值312万余元。

 

镇沅县那壮村:佛手瓜变“小金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梓骁  陶文洲  郭卫东  缪春  文/图)   近日,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那壮村佛手瓜加工车间,镇、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村民发放产业分红,现场气氛热烈。

李顺明是那壮村桃子树村民小组的村民,他告诉笔者:“我2017年种了20亩佛手瓜,2018年又加种了5亩,2021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今年的毛收入接近10万元左右。”

近年来,和平镇那壮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通过“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佛手瓜,佛手瓜种植面积突破1800亩,共带动农户208户,佛手瓜产值从2020年的20.9万元逐年增长至今年的270多万元,受益农户不断增多,佛手瓜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小金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孟弄乡隔界田:乡村旅游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 下一篇:【普洱市乡村振兴观察】一个牛油果的奇妙旅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