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让群众吃上“产业饭” 走上“致富路”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3/03/10/ 10:36 点击:

 

景谷县科技赋能茶产业提质增效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余纪华  艾梦云  刘东  文/图)   2015年,云南省农科院结对帮扶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顺南村以来,组建科技特派团,从茶园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工技术培训、合作社开办、生产线建立、有机证书申报、产业标准制定、优质企业引进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式的指导与帮扶,顺南村的茶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驻凤山镇顺南村第一书记孙道旺告诉笔者:“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团把重点放在栽培技术和茶叶品质的提升上,同时,加快推动茶叶有机认证,用实际行动助力当地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前茶叶每公斤只能卖到二三十元,现在品质得到提升后,每公斤可以卖到100多元,帮扶效果比较明显。”

除了顺南村,省农科院还对口帮扶景谷县凤山镇柏林、文竹、文折三个行政村,围绕各村资源优势,抓优质特色产业,带动百姓实现增收。在柏林村,茶叶是优势,短板在加工端,对此,省农科院提供茶叶加工各项设备,重点扶持建设茶叶初制所,所有权归村集体,进一步提升柏林村的“造血”能力。

景谷县茶特中心副主任陆传坤介绍:“省农科院挂联景谷县后,对全县农业产业,特别是对接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培训产业工人,茶叶品质得到大提升。截至目前,全县茶产业有机认证7.8万亩,今年计划在67个村整体推进有机认证工作,面积将达到20万亩。”

近年来,通过科技帮扶,景谷县对以前低效的茶园进行改造,积极推广产量高、口感好的大白茶品种,建立了景谷大白茶产业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大白茶产业已成为景谷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据悉,景谷县现有茶叶面积23.63万亩(其中景谷大白茶18万亩),产茶在200公斤以上的小产区有113个;2022年茶叶产量近1.4万吨(其中景谷大白茶产量8000吨),实现综合产值49亿余元。

 

 

永平镇朝天椒上市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舒涵)   日前,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芒费村的朝天椒新鲜上市了。

“今年我家一共种了23亩朝天椒,从育苗到第一轮采摘期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产量品质都不错,近期已经投入市场。”看着遍地火红的辣椒,种植户黄斯梅开心地说。两年前,黄斯梅一家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从芒费村4户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种植业,由于朝天椒市场行情好,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

据了解,芒费村的朝天椒采用大棚覆膜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抵御霜冻、病虫等危害,在精细化的水肥管护下,大大提高了辣椒的产量,采摘期可从年头至年尾,每亩产量最高能达到两吨左右,按每公斤14元的市场价格计算,23亩辣椒一年的经济效益可达20—30万元。

“今年过来我一直在地里帮工,现在工价越来越好,一天工作8小时就能挣130元,加上我家租出的3亩地,一年下来至少能有3万元的收入,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芒费村村民连红兵说。

由于朝天椒从育苗移栽再到管护、采摘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投入,给不少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同时,村民通过流转闲置土地,每年还可获取租金。

为确保朝天椒销路畅通,黄斯梅积极与上游农业销售公司达成合作,打通昆明、上海等多地大型集贸市场售卖渠道,并建设了含冷冻库、保鲜库的冷链仓储配送中心,配备了冷链运输车,当天采摘当天发货,保证了菜品新鲜,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娜允镇种植红薯促增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娜配)   当前,正是红薯收获的时节,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街村红薯种植基地, 挖薯机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挑拣、装袋、装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基地今年共种了500余亩红薯,为提高产量,我们还从河北邯郸禾下土总公司请来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辅导,目前已收割近200亩,利润有40万元。”云南禾下土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了500余亩的土地种植红薯,每年种植2次,从插红薯苗、剪枝条、挖红薯、锄草、施肥,每天都会组织60余名农户到基地务工,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能让务工群众月均增收3000余元。

“我家的土地租给公司10亩,我常年在基地里帮忙管护,负责滴灌、施肥、除草,农闲时妻子也会来基地打工,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我们村民小组有40多户农户把土地租给公司,又来基地打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村民俄丙开心地说。

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和芒街村积极对接,准备把附近的土地流转过来作为商品薯种植基地,争取种植规模达到2000亩,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增收。

 

西盟县嘎娄村冬小麦丰收

本网讯    近日,一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嘎娄村就飘来阵阵麦香,当地村民正趁着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自家麦子。村民岩刀告诉笔者:“今年大丰收啦!我家种了25亩冬小麦,基本上都是套种在核桃地里,预计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家里面还种了30亩茨竹、19亩魔芋,生活越来越好,干劲越来越足。”

2022年,中课镇嘎娄村共种植冬小麦2100亩,覆盖4个村民小组328户1250人。(通讯员  奚川江  彭斌  摄影报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威远镇订单农业助农户增收致富 下一篇:万象“耕”新 不负农时不负春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