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已实现转移就业37244人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明丽) 近日,西盟佤族自治县举行2023年东西部劳务协作暨上海转移就业人员欢送仪式,来自全县各乡(镇)的26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序登上开往上海的专车,工作人员为大家发放了爱心礼包。 外出务工人员李忠海告诉笔者:“这次政府组织我们一起出去打工,让我们体会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便捷。” 为确保全县返乡农民工有序返岗务工,西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时掌握农民工返岗需求信息,采取“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对接,畅通返岗服务衔接渠道,协调解决出行车辆,保障务工人员按时安全返岗。 今年以来,西盟县按照“稳存量、调结构、促增收”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已转移就业37244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6720人,有组织输出9批次205人。 宁洱县让“沉睡资产”变成“流动资本”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正松)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走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开展股份联结。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继出台《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脱贫户以土地、林地等资源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产业扶贫奖补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方式入股经营主体,并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2022年2月,磨黑镇星光村饮食文化园开市,该饮食文化园的建设资金来自上海市金山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帮扶以及磨黑镇10个村的集体入股,饮食文化园充分发挥“抱团发展”的优势,从商铺出租、园区管理等途经增加1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开展订单联结。对于有产品销售需求的脱贫户,鼓励新型农业主体优先与其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如动员县内的蔬菜种植大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企业把蔬菜运往上海、北京、新疆等地进行销售。2023年,全县共种植蔬菜5.12万亩,已实现产量6.6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0.11万吨。 开展服务联结。对于有生产经营服务需求的脱贫户,鼓励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品种技术、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烘干加工和仓储物流等服务。如磨黑镇团结村探索“党总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雪茄烟128亩,为农户带来13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并有效带动50余户农户就近务工,实现人均月收入增长,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79.89万元。 开展劳务联结。对于有相应能力的脱贫人口,鼓励经营主体优先吸纳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合理确定工资水平,保障困难户工资收入。如积极组织开展东西部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2022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053人。 目前,宁洱县共认定家庭农场42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88个;有县级示范合作社18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2个;有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8家、县级19家),培育农业企业588个。 江城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朱榆倩 赵雨欣) 近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水城村新建的育苗大棚顺利出租,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00元。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近年来,宝藏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构建起组织引领、政策推动、资源联动、创新驱动的协同互动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宝藏镇水城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树贵告诉笔者:“驻村以来,我们就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2022年,水城村通过商铺出租、土地租赁等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万余元。为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多方走访了解,在综合考虑群众的意愿后,我们又引入了肉牛养殖项目,全村共整合盘活60余亩闲置土地,先后投资332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收尾招租阶段。” 据了解,2022年,江城县4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益为726.38万元,其中5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23个,10万元至20万元的村有22个,20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11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已达标10万元以上。 镇沅县沃柑俏销市场 预计产值突破1.2亿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思冀 李多 罗应武 文/图) 阳春三月,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两万余亩沃柑进入采摘高峰期。在恩乐镇玻烈村,工人们正抓紧时间采摘,确保在价格最优时采摘并发往北京、上海、长沙、南京等地。公司负责人王利江告诉笔者:“现在基地每天有140多名工人在采摘沃柑,每天发货60吨,今年预计产量达3000吨。” 除公司流转经营的沃柑外,玻烈村大部分基地都由农户自行种植管理销售。孔祥平家种植沃柑20多亩,目前已经售卖了10多吨果子。孔祥平说:“今年价格好,去年每公斤才卖得2元多,今年每公斤可卖到3元至4元,卖完后有收入3万元左右。” 来自昆明一家电商销售公司的李先生已经连续三年到镇沅县收购沃柑, 李先生告诉笔者:“镇沅沃柑的糖分比较高,皮厚,比较耐运输,电商们都很喜欢 。” 近年来,镇沅县把沃柑种植作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来抓,加快优质水果品牌打造,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全县沃柑产量预计达26000吨,产值1.24亿元。 
九甲镇古树春茶开采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东)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千家寨古树春茶陆续迎来开采。走进茶园,随处可见茶农挎着背篓穿梭其中。 九甲镇果吉村党总支书记张德才告诉笔者:“茶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全村共有茶园1700多亩,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3470多株,每年仅茶叶收入就超过200万元。” 近年来,九甲镇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2022年,全镇茶叶产量达461.9吨,实现产值2730万元。 西盟县“金豆豆”丰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奚川江 彭斌) 近日,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南亢村下老寨,只见一排排整齐的豆架上挂满了绿油油的无筋豆,村民们正在忙碌采摘新鲜豆角。 “我家从2021年开始种无筋豆,共种了4亩,每亩产量有2吨多,每亩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力所乡南亢村下老寨村民娜母高兴地和笔者算着丰收账。 2017年,西盟县引进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指导农户种植无筋豆。种植过程中,公司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地膜、化肥、农药,让群众零资金投入。收获季节,公司到全县各村设点,以保护价订单收购,解决群众销路难问题。技术员韩建忠告诉笔者:“无筋豆种植对土地条件和管理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公司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全力保障群众能增产增收。通过几年的发展,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近年来,西盟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种植,2022年秋冬季,全县共种植无筋豆1017亩,涉及农户603户,预计可实现收入158万元。 宁洱温泉“哈尼红蛋节”掀起乡村旅游热潮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陶平) 近日,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温泉村委会主办的宁洱温泉第六届哈尼红蛋节在温泉村上南温村民小组举行。 活动围绕普洱茶马文化和乡村民俗民风、生态风光特色开展。活动内容有哈尼山寨迎宾、民族文艺表演、蛋壳彩绘、寻找红蛋节鱼王、哈尼长街宴,以及民族团结盟誓、哈尼民族服饰体验等。现场还设立了农特产品交易一条街,汇集宁洱县各乡(镇)的农特产品供游客品尝和选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洱县通过对温泉村茶马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断挖掘整合,成功打造了“哈尼红蛋节”,受到越来越多外地游客的关注,掀起了乡村旅游热潮。今年“哈尼红蛋节”期间,共有300多户商家参与,共接待游客近3.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创收312万余元。 据悉,“红蛋节”又称“开秧节”,是宁洱县哈尼族群众的传统民俗节日,包含着哈尼族群众对粮食丰产丰收的期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