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陈蕾颖)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4个50亿”产业发展目标,成立高原特色农业工作专班,全力抓好特色产业体系,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富民兴企的优势农业产业。2022年,镇沅县高原特色农业产值达78亿元,高原特色农业逐步成为农村地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肉牛产业“畜”势勃发。成立肉牛产业专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重点村、重点龙头企业联系服务制度,积极推行“政府+养殖场+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3家,肉牛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同时,搭建集购买、养殖、售卖为一体的“牛超市”平台,积极探索实践“肉牛+保险+信贷+村级集体经济”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风险,解决资金困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牛冻精改良站点14个,社会化服务站点7个,牛冻精改良操作技术人员28人,实现九乡(镇)全覆盖。2022年,全县有肉牛养殖户13287户,肉牛存栏8.2万头,出栏3.1万头,肉牛综合产值达2.66亿元。 水果产业硕果累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家,引进普洱泰丰农业有限公司、普洱嘉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党总支+服务部+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出租的方式,规模化流转农村土地,搭建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水果产量及品质。2022年,全县共种植沃柑、晚熟芒果、人参果等水果6.2万亩,产量6.8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 蔬菜产业“蔬”发活力。优化蔬菜产业布局,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夏秋季以散户及公司基地常规生产为主,冬春季发挥低热河谷坝区热区资源优势,利用冬闲田地,推广种植无筋豆、西葫芦、朝天椒等冬季作物,逐步形成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三河”,低热河谷坝区地带、中高海拔地带“两带”以及“野生养生蔬菜”的“三河两带一养”蔬菜发展格局。2022年,镇沅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32万亩,产量12.45万吨,实现产值6.1亿元,镇沅县成为普洱市唯一的“上海蔬菜外援基地县”,“镇沅蔬菜”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景东县1万余亩蓝莓陆续成熟上市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何有刚 周跃忠 张文智 文/图) 眼下正值蓝莓成熟期,景东彝族自治县10000余亩蓝莓陆续成熟上市。 景东县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适宜水果的露天生长。2019年,景东县引进龙头企业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蓝莓产业,目前已经建成10000余亩规模化露天种植园,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蓝莓露天种植基地。为方便运输储存,企业在基地旁建设了4个标准化冷库,可处理上万吨鲜果,每天小型冷链车从每个采果点将鲜果运到就近的冷库,及时打冷后根据市场订单安排,再由大型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据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蓝莓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今年的蓝莓已在去年9月前全部预订完。 文井镇都拉村村民王梅告诉笔者:“我是从2020年开始到基地打工,蓝莓采摘可以从2月摘到6月,4个月的时间能挣到26000元左右。” 随着产量逐年增加,对于包装材料等下游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在位于锦屏镇斗阁村的云南新枫景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内,原材料经过几道工序加工后,一个个蓝莓包装盒的成品就呈现在眼前。公司生产负责人告诉笔者:“现在包装盒的日生产量已经达到35万个以上,采摘季我们会尽量生产出优质的包装盒满足客户。” 2022年,景东县蓝莓实现产量1.2万吨,产值8亿元;2023年,全县蓝莓产量预计可达1.5万吨,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思茅港镇发展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徐晓芳 牛泉霖) 近年来,思茅区思茅港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据思茅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发展中,思茅港镇引导菜农合理布局蔬菜品种,通过平整农田、完善水利设施和机耕路等措施提升改造了一批蔬菜基地,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设施栽培等技术。同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提高亩均综合效益,确保市场蔬菜供应和农民增收。2022年,思茅港镇蔬菜种植累计达5500亩,比2021年增加700亩,主要种植在橄榄坝、那澜、莲花塘村,品种为叶菜类1750亩,豆类700亩,瓜果类3000亩,葱蒜香料类50亩,全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辐射带动全镇2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那澜村蔬菜种植基地,菜农张建波和妻子正在为生长过密的四季豆修剪枝条,张建波告诉笔者:“家里种植四季豆已经有9年时间,每亩投资成本大概在3000元左右,从种植到采收,四季豆的生长周期一般是80天,平均亩产量2吨左右,精品豆单价为每公斤15元,亩产毛利有2万元左右。” 目前,全镇早春播种计划正在有序进行中。 景谷镇种植向日葵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钱雯琳 彭晓强) 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镇云盘村的向日葵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艾礼玲正带着工人们采收向日葵发往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后销往全国各地。 “花骨朵期的向日葵保存期更长,在花市上比较受欢迎,当前每支能卖3元左右。”艾礼玲告诉笔者:“今年是我种植向日葵的第二个年头,共种植8亩,采取荷兰豆、向日葵轮作的模式种植,实现了一地多收。” 而在文联村蛮恋村民小组也种植着几片向日葵。“过去收完豆子到春茶上市前这段时间田地都空闲着,了解到向日葵从种下到采收只用60天,我们就动员小组里的剩余劳动力种植。今年有4户农户种植向日葵10亩,每亩预计能采收向日葵5000支。”文召村蛮恋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王正刚介绍:“通过协调,4户农户还与隔壁村种植大户签订了保底协议,保障向日葵销路。” 近年来,景谷镇结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上画上了“花元素”。2023年春季,景谷镇共种植向日葵68亩,产值接近100万元,预计能为花农增收40万元左右。 田坝乡种植贡菜拓宽群众致富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丽珠 周洁 文/图) 春分刚过,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田坝乡的贡菜大量成熟,菜农们纷纷抢抓晴好天气及时收割、修叶、削皮、划条、晾晒。 贡菜又叫响菜、苔菜,其色泽鲜绿、质地爽口,食用价值极高。贡菜在每年大春结束后种植,次年的二月到三月可以收割,生长期约在140天左右,最好的贡菜每亩可收入上万元。贡菜不仅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本低,而且还能有效利用冬季闲置的土地,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我今年是第一次种植,价格还可以,春节前每公斤可卖到80元,现在每公斤卖到60元,在家里种贡菜,老人也能照顾,小孩也能管得到。”李家村三棵树村民小组张啊诺一边忙活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和笔者聊了起来:“贡菜一亩有5000元至8000元的收入,今年家里种植了5亩左右,现在才割了三分之一,有10000多元收入。” 近年来,田坝乡结合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积极引导农户在冬春季节利用闲置土地进行间作套种,大力发展培育周期短、见效快的冬早蔬菜产业,定期组织群众开展贡菜育苗、种植、中耕管理、加工等技术培训,使贡菜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钥匙”。 
做好“特”文章 选准“赛道”加速跑 本网讯 近年来,普洱市各地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兴旺作为重要支撑,在转型升级上谋出路,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单一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经营能人和“土专家”。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优做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中,必须始终立足本地资源,紧紧围绕“特色”二字,切忌千村一面,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地要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市场需求,持续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与市场相衔接的规模经济,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要培育壮大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农户,使每个县(区)、每个乡(镇)、每个村至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各地要跳出农业、跳出本地,站在国际国内、省内省外视角,进一步聚焦本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发展,突出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选准产业主攻方向,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质增效。(马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