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大地,有这样一群扎根乡土、甘于奉献的驻村干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在前、想在前、干在前,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走进田间地头助推产业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在乡村一线干事创业、淬炼成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梁乙:当好驻村工作队员 实干书写为民情怀 
本网讯 梁乙是普洱市委办派驻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团结村的驻村工作队员。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梁乙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团结协作、奋勇争先,聚焦建强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5项任务,把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贯穿于驻村帮扶各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强村富民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村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梁乙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对22个村民小组进行走访,涵盖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五保户、低保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详细记录走访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等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求。通过走访调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方向,为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梁乙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雪茄产业发展中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征地、理墒、烟苗移栽、浇水施肥、除草、打尖、采收等生产环节,遇到问题及时向技术人员咨询请教。梁乙和驻村干部们身体力行,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助推产业发展,得到了全村群众的认可。引导团结村种植火龙珠花卉,协调市、县新闻媒体对火龙珠产业进行宣传推广,发放《关于消费助力磨黑镇团结村火龙珠的倡议书》,在茶马古城开展火龙珠直卖活动,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用心服务温暖群众 梁乙和驻村工作队员定期走访村民小组各家各户,形成常态化家访。当得知竹棚寨村民小组一位80多岁的老人摔伤无人照顾时,梁乙赶紧与老人的两个儿子取得联系,让他们带老人去医院治疗。通过深入排查,梁乙发现团结村有留守儿童、困境儿童11名。走访入户时,梁乙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牛奶、棒棒糖等礼物,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父母外出务工等情况,与孩子们交心谈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对老年人进行走访慰问,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为53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送去月饼,为2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赠送了新轮椅。 梁乙定期组织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根据每个村民小组的情况制定“一组一约”,与全体村民签订《“村规组约”践行承诺书》651份,将全村划分为10个片区、62个网格,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担任片区长,以身作则,定期带领村民进行村容村貌美化。 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梁乙深知任重道远,以后将在实践中不断磨砺锻炼,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的姿态、坚定的步伐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用实际行动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普洱党建学习时”微信公众号) 陈幸:一心一意办实事 “驻”进群众心坎里 
本网讯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线,活跃着一批女驻村干部、女“第一书记”的身影,她们用真心、真情、真意帮助各家各户,撑起乡村振兴路上的“半边天”。澜沧县文联(县社科联)驻酒井乡勐根村第一书记陈幸就是其中一员。 争当党员“排头兵” 2021年以来,陈幸对标对表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党员活动室,让“三会一课”活起来,支部党员动起来,将主题党日开到田间地头,组织70余名党员在勐根村开展彩色水稻种植实践活动,将传统农业与艺术创意、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以大地为幕彩稻作笔,绘制彩色稻田画。在普洱市2022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中,以《党建引领出实招,幸福勐根来报到》为主题作演讲荣获一等奖。 第一时间开通“快乐拉祜,幸福勐根”微信公众号,宣传勐根村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及老达保景区演出动态,扩大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宣讲+双语+文艺”的方式,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 做好产业“推动者” 陈幸充分发挥“党员+驻村书记+妇联干部”作用,以“互联网+农产品”“蔬菜园艺+就业”“茶园提效+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助推勐根村产业发展。 西瓜成熟后,第一时间在公众号、抖音平台发布信息,抢占市场先机,推动订单式收购。同时,通过统一采摘、统一包装,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2022年以来,西瓜产业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 同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合作,将冬季农闲田变身科技示范园,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老达保蔬菜园,探索“民族文化+采摘观光”“旅游+农业”新路子,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协同村“两委”持续通过生态防治方法,建设有机茶园,不断促进勐根村茶叶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有机茶园示范面积已达1300亩,茶叶价格增长近3倍。 组织全村群众农闲时在老达保景区开展文艺汇演,进行民族歌舞交流,推动民族文化抓在日常、展示在日常。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打造观景栈道、“爱开始的地方”观景台,盘活闲置房屋,将杂物房变成咖啡屋、演艺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老达保景区经济效益。 成为群众“贴心人” 陈幸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定期召开群众会,呼应群众期待,回应群众需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节假日慰问走访困难党员……陈幸的真情付出,得到了群众的真心相待。每到周末下午,村委会厨房的桌子上总会多出一些食物,有猪油、鸡蛋、大米、花菜、包菜等等,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没有标记,更没有留名。这些食物都是老百姓自发拿来的,每次来的人都不一样,村民们已经把驻村工作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陈幸说:“曾经,天气是晴是雨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心情状态,是和朋友聊天的谈资,是发朋友圈的文案背景,而现在,天气于我们而言是一种牵挂。持续性的高温晴天让我们揪心田里的庄稼,连绵的阴雨则让我们担心群众的安危。我相信,有千千万万驻村工作者的坚守,定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讯员 段红蕖 文/图) 陈顺安:以“茶”为媒 助力富角村产业振兴 
本网讯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2021年5月,中国建设银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支行轮换驻村工作队员时,作为单位年轻党员的陈顺安主动报名驻村。在澜沧县木戛乡富角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充分发挥大学所学专业优势,以“茶”为媒助力富角村产业振兴,践行新时代青年人的初心使命。 学以致用谋发展 强村富民添动力 陈顺安最早与茶结缘,是在大学期间。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萌生了“在学校里卖普洱茶,既能传播家乡的普洱茶文化,也能为家里减轻负担”的想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他先后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等地学习茶叶知识,获得国家高级茶艺师、国家高级评茶员、云南省茶艺茶事大赛裁判员的资质,成为数家茶叶企业的合作人及普洱毛茶采购顾问,同时创建云南省大学生茶文化传播协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里经营一家小茶室,成功靠家乡特产补贴学费,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梦”,为他日后扎根农村持续“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到富角村,他第一时间走村入户,了解村情、组情、民情。在得知茶叶是当地农户主要增收产业时,他带着村干部跑遍了富角村的茶山,深入了解各个村民小组的茶叶特点、品质和茶产业发展情况。富角村共有茶地2600余亩,茶叶口感不错,还有80余棵古茶树散落在森林里,因茶叶单价低、工艺不到位、加工厂(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当地群众对茶叶种植不是很上心,甚至出现了部分村民将茶地变成玉米地、坚果地、咖啡地的状况。陈顺安通过多次走访,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并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己的特长,通过联系聘请茶叶种植专家现场教学、协调单位支持富角村发展茶产业等方式,引导茶农科学种植管理茶园。在他的帮助下,村民张青福、石扎倮及李进民积极申请创业贷款各5万元,率先开办茶叶初制所,将原来单一的普洱茶生茶加工发展成为红茶、白茶等多种茶类加工齐头并进,茶叶价格从原来的25元每公斤提升到40元每公斤。陈顺安积极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4名,鼓励村民在本村开设茶叶初制所4家,富角村的茶叶在质量、知名度、多元化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茶农收入不断增加。 打好绿色生态牌 走稳富民强村路 陈顺安始终推行“茶叶是喝到肚子里面的,不能有农药和化肥残留”的“放心生态茶”方案,多次邀请市、县专家到村寨开展茶叶种植培训,将茶地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与村“两委”共同商议制定《富角村茶园改造实施方案》《茶产业提质增效方案》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着力提升茶园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先后改造茶园1000余亩,打响绿色健康有机品牌。 为解决富角村的茶叶销售问题,陈顺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当起了“销售员”。当有新茶上市时,他都会带着样品到昆明、腾冲等地,成功争取到5家茶叶专卖店设立富角村茶叶专柜。他常说:“我们生在茶山、长在茶山,每个人都可以宣传我们的茶文化,把澜沧茶品牌传播出去,让澜沧茶产品走出去。”(澜沧县组工) 李金堂:老骥伏枥 投身乡村谋发展 
本网讯 2021年5月,景东彝族自治县公安局57岁的民警李金堂主动请缨,到大街镇勺么村开展驻村工作。李金堂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促进基层和谐,同时,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得到了全村群众认可。 摸清底数 理清思路促振兴 驻村后,李金堂经常到村民家里走走、聊聊,听听他们的家长里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在遍访小组群众时,详细了解走访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等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求。积极为村寨发展出谋划策、为村级治理献智献力,与村“两委”成员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干事氛围。 李金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持续发展壮大生猪、蚕桑产业,加快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肉牛产业稳步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牢记使命 温暖民心促和谐 李金堂时刻关注群众冷暖,竭尽全力帮助群众纾困解难。 路边村民小组监测户陶某听力残疾,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母亲76岁双目失明,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各项补助。李金堂作为挂包责任人,千方百计提升陶某家的生活质量。考虑陶某农户情况特殊,李金堂向村委会建议聘用陶某为保洁员,经常对陶某进行教导,鼓励陶某重拾发展信心。李金堂看到陶某家房前屋后的土地杂草丛生,就亲自带着陶某锯树枝、清杂草、平土地,对近2亩土地进行改造,然后与附近的蚕农协商,以每年500元的价格将改造后的土地流转出去,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增加了陶某家的经济收入。 作为一个从业39年的老民警,李金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有效化解村民矛盾纠纷。驻村以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12起,成功调解11起,促进了基层和谐。 自立自强 率先垂范转作风 勺么村距离镇政府14公里,原先驻村工作队吃菜主要靠流动商贩送达。李金堂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将一块1亩左右的荒地打造成示范菜地,不仅降低了驻村队员生活成本,吃上绿色健康的蔬菜,还能为全村村民作表率,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资源,解决家庭蔬菜需求。李金堂还主动承担炊事员的工作,白天跟大家一起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晚上,李金堂为大家做一桌美味的饭菜,聊聊一天的收获。 李金堂常说:“驻村工作不是帮村上做,而是做自己的事。”简单一句话,道出了驻村工作队员的担当作为。(通讯员 王丽娟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