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党建领航林下经济发展 普洱日报讯(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沈浩)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现有林地面积978.64万亩,森林覆盖率70.12%,森林蓄积量5276万立方米。近年来,澜沧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朱有勇院士等中国工程院专家团队力量,通过党建领航,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工作推进中,澜沧县通过“党组织+”,以村为单位建立荒地资源盘活工作组,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对农业科技开发土地进行统计,盘活荒地资源2万余亩。通过“党员干部+”,实行分片联系机制,入户开展政策宣传答疑工作,重点对科技产业政策、项目情况、收益情况等进行宣传,确保家喻户晓。通过“党员中心户长+”,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党员培育为企业技术员,推行“1+N”帮带机制,把188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技术员,把212名党员技术员培养为村组干部,把348名党员技术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实现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目前,澜沧县共有1000户农户参与林下三七产业发展,推广种植林下三七1万余亩,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技术标准澜沧样板初具雏形。 澜沧县还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科技和智力优势,把产业发展和科技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按照“党建+科技+企业+产业”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和销售过程,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全过程可追溯,确保林下有机三七的质量,防止以次充好等情况发生,确保消费者享受到来自原产地的高质量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党员带头“触网”,开拓高端市场,带动当地群众1600余户,预计每年产生效益1000万元以上,逐步形成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专心种植、电商负责产品销售的良性互动局面。 思茅区57名村民在家门口学咖啡技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智星 艾糠蓉) 近日,由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普洱市通达工程机械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思茅区2023年百日行动南岛河村咖啡师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南岛河村开班,来自南岛河村的57名学员参加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咖农及咖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为村民们创业增收拓宽路子,营造全民识咖啡、懂咖啡的文化氛围。 培训主要围绕咖啡的种植、研磨、萃取、冲煮手法、拉花和咖啡品鉴等内容进行,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研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咖啡冲泡、拉花、品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鉴定机构考试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咖啡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学员邱少春是一名退伍军人,家里从老一辈开始就种植咖啡,到现在已有20多年。邱少春说:“我家种了40多亩咖啡,以前主要是卖咖啡鲜果,以后我打算开一个咖啡庄园,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咖啡鲜果打造成高质量的精品咖啡,吸引更多的咖啡爱好者来品尝。” 据了解,南岛河村是思茅区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咖啡种植面积达3.6万亩,村民们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咖啡产业。 墨江县发展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李莎 吴江梅 普思宇) 近日,笔者来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安镇邓控村,只见翠绿的枝蔓爬满豆架,村民们正在地里修剪多余的叶子。 正在地里忙碌的邓控村邓控二组村民甘孝萍告诉笔者:“去年种了1亩四季豆,收了两批,收入有12000元。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种了3亩,想多赚点钱,供孩子读书。” 据了解,蔬菜是新安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增加农户收入,新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前后引进了几家企业到种植基地进行开发,墨江润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22年3月进驻新安镇发展大棚蔬菜,公司占地面积105亩,建有大棚245个,刚开始种植普通南瓜和贝贝南瓜,去年10月底开始种植黄瓜,目前已经进入采收期。 墨江润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正华告诉笔者:“目前,黄瓜产量有300多吨,黄瓜采收完后,将种植甜脆玉米。公司大部分为订单销售模式,产品主要销往杭州、成都和墨江县城等地,目前产品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公司在发展的同时,还为新安镇及周边乡(镇)的村民带来了很多务工机会。” 新安镇布竜村里钦上村民小组村民朱连英说:“我一直在公司打工,一个月可以做25天,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公司就在家附近,很方便。” 新安镇只是墨江县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墨江县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墨江县蔬菜种植面积为7.48万亩,产量9.66万吨,产值2.28亿元。目前,墨江县主要种有辣椒、荷兰豆、西兰花、四季豆、白菜、青菜等蔬菜,预计2023年种植面积可达7.56万亩,实现产量9.76万吨、产值2.3亿元。 景东县开展四季红油香椿种植技术培训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文智 周跃忠 金银花) 时下,正值四季红油香椿栽种的大好时节。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种植技能,近日,景东彝族自治县兴和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南岸村开展四季红油香椿种植技术培训,与种植户一起共绘好“椿”景。 培训中,景东兴和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水肥营养、株距、行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讲解,并介绍了四季红油香椿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种植户结合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交流。 据了解,四季红油香椿种植管理简单,具有上市早、抗寒抗旱性能强、品质高等特点,是一种反季节上市的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景东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依托技术服务,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种植结构,通过巩固传统产业和培植推广新兴产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芒弄村200余亩小黄瓜鼓起村民“钱袋子”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谢鑫莹 李新飞) 眼下,正值黄瓜收获的季节,走进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弄村勐梭村民小组,小黄瓜缀满藤蔓,村民们穿梭在黄瓜地里采摘,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在勐梭村民小组的黄瓜地里,村民咪岩罕真正在地里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批小黄瓜,准备拿到集市上出售。咪岩罕真告诉笔者,“我家每年都种植小黄瓜,小黄瓜是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今年种植了3亩小黄瓜,收入有3万元左右。” 据娜允镇芒弄村驻村第一书记伍兴纹介绍,芒弄村2023年共种植小黄瓜200余亩,涉及68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下一步,芒弄村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继续发展勐梭特色小黄瓜、灯笼果、石斛等农特产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