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玉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高玉采访年夜饭制作过程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高玉采访现场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高玉第四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担任编导与云南台主持人合影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高玉记者节采访现场 在讲课的这个人叫马宣,她是来自昭通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2023年5月,因为一次采访任务,我认识了她,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更加坚定,要把她们的故事写下来、讲出去,她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可其实,是我应该谢谢她,因为通过她,我推开了这世界的另一扇大门,认识了很多可爱的灵魂。甚至...我应该跟她说声“抱歉”,因为作为一个地方媒体少儿节目的编导,我展示普通孩子们精心编排的舞台,我走入各单位宣讲家庭教育,我把从未出过大山的苗族娃娃们请到节目,我以为我做的还不错,可我却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知之甚少,所以,在刚走进他们故事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种愧疚和刺痛感,我在想,连我这个工作是每天围着孩子转的人都对他们不慎了解,那跟这个行业相隔甚远其它人,你们该从哪里知道这些故事?所以我今天来,不为比赛,只为这个承诺,我要把这个关于翅膀和编织翅膀的人的故事告诉你。 马宣在学校负责的,是学前教育和部分舞蹈、乐器课程,她告诉我,这里每个新老师入职的第一个培训,不是什么入职宣言,是带上眼罩去生活一天,感受视力障碍孩子们的世界,说完这个话,她就去孩子们上钢琴课了,她让孩子把手搭在她的手上,感受她的手指在钢琴上的动作,她说这种“人体模特”的教学方法对特殊儿童们很有用,在学钢琴的这个孩子叫小亮,他是个全盲的孩子,他几乎每天都会穿着挺拔的西装,刚认识他的时候,我对此感到很惊讶,这似乎和我们想象中的特殊儿童有些不同。他们看不见,可他们也想以最好的样子,被你看见。是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插上了自尊的翅膀。 当然,令人心疼的画面也很多,控辍保学的普查工作中,马宣跟着工作组,翻山越岭走遍了昭阳区的每一个乡镇,评估了192个不被普通学校接收的孩子。经过多方努力,其中的48个孩子终于背上了梦寐以求的书包,踏入了特校的大门。但还有一百多个孩子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进校,老师们就把课堂搬到了孩子们的家里,一个也不落下,马宣负责的送教对象里,有一个叫小曦的孩子,她是一个重度脑瘫又频发癫痫的孩子。因为多年吃喝拉撒都只在一张小小的床上,她的下肢和上肢已经难以分开,经过半年的上门康复教学,大家惊喜的发现,小曦可以抓放、下肢可以简单地曲伸,最重要的是,她脸上终于有笑容了。政策的完善,老师们的爱给她们插上了重生的翅膀。 马宣还是一个很爱加班的人,我好几次晚上找她,都发现她带着四岁的女儿,在给学生们补课,伴着悠扬的乐器声,那个四岁的小女孩习以为常的坐在旁边跟着音乐摆动,画面好美,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无偿补课,每周两次,马宣持续了一年多。我曾质疑过,又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音乐家,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练习吗?一向温柔的马宣第一次着急的大声回答我,当然有必要。于是,我决定去回访那些已经从特校毕业的孩子,我想要找到答案。 他叫骆则焱,是一名视力障碍的孩子,现在就读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说起在特校学音乐的经历,他这样说。(骆则焱同期:现在回想起来,最感触的就是,感谢当时的老师了......) 但其实,像则焱这样,走进大学校园追求音乐梦想的孩子是少数。唐中宏是一名全盲的孩子,马宣说这是她教过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但毕业后,唐忠宏仍然选择了做一名盲人按摩师,那天去回访他的时候,我们虽然聊得很开心,但我心里难免带着遗憾,直到休息时,唐忠宏自然的把葫芦丝拿出来,吹了一首又一首,(唐忠宏同期:你觉得音乐对你来说是什么?是开心,是放松。)他笑的很开心,我们也笑的很开心,我想,我们都找到了答案。 2024年1月,马宣和同事们带领着一群听力障碍的孩子登上了昭通市少儿春晚的舞台,我是这场晚会的导演之一,当这群孩子上场的时候,直播的浏览量和讨论度都达到了最高,现场掌声久久没有停下,马宣站在舞台的左上角,指挥着节奏,我站在导播台,流着眼泪,也许只有马宣和她的同事们知道,听不到音乐节拍的孩子们,是如何靠着千万次不断练习的肌肉记忆达成了这样的舞台效果。我们称他们为“折翼的天使”,但在那一刻,在聚光灯下,在观众挥舞的手中,天使拥有了翅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培养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幸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马宣和同事们都在用行动践行,她们在为孩子们编织着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因为她们期待,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特殊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展翅翱翔在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上。
本文来源:中国记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