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静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 苏静 工作照 采访非遗传承人张衡-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 苏静 工作照 采访昆明市睡眠中心专家-国际睡眠日特别节目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 苏静 工作照 采访青年女性创业者-温情满满的小锅米线 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学农爱农为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带领云南澜沧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我第一次见到朱有勇院士,是2017年。那年夏天,我的一位高中同学突然联系我,问我方不方便在我们台的录播间帮忙给他们学校的老师录音,这位老师要讲个PPT,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安静的环境。录音?当然没问题。我同学在云南农业大学工作,我问,是哪位老师录音,进入录播间需要提供访客信息。他说,是一位院士,名叫朱有勇。 到了约定的日子,朱有勇院士来到录播间。作为文科生的我,很想听明白朱院士讲的PPT是什么内容,但只记住了几个关键词——“病虫害”、“多样性”、“马铃薯”。录了几遍,朱院士都不是很满意,总觉得自己讲得不够简练清晰。差不多两个小时后,脑门上沁出汗珠的朱院士完成了录制。在保存录音文件时,我问:“这是个什么PPT,您是在讲课吗?为什么对录音要求这么高?”朱院士说:“要去北京评奖。”我问:“您不去现场讲解吗?”他笑了笑说:“我要去种洋芋,忙不赢去北京。”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PPT的含金量。直到2018年,朱有勇院士主持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才明白,那个PPT凝结了朱院士和他的团队十多年的科研心血。 2019年,中央宣传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是“农民院士”。我联系了朱院士,想采访他。他又笑了:“你想采访什么内容?如果是想歌功颂德,就不必了。如果是想让我介绍冬季马铃薯怎么种,我倒是非常愿意!” 在我的坚持下,朱院士和团队接受了我的采访。在采访中,我得知,冬季马铃薯是朱院士团队研究了十多年的项目,把澜沧的冬闲田盘活了,成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朱院士觉得还不够,他想把更多科研成果运用起来,让当地村民一次就脱贫。于是,他把价值10亿元人民币的专利技术无偿分享给村民,带领澜沧百姓在松树下种植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三七。朱院士说,让农民受益就是自己的最大心愿。 最近几年,朱院士再次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是因为“水稻上山”,这个项目的推进没有预想得那么顺利,朱院士甚至因此被“网暴”。网上有人质疑,骂他这是骗取科研经费,这让朱院士很委屈。旱地水稻这项技术,他和团队已经研究了十多年。刚开始,朱院士把这个项目叫“水稻旱作”,就是水稻在旱地上生产,这是个专业术语,老百姓听不懂。后来,朱院士和团队就说是水稻种在山坡上,老百姓听懂了,说是“水稻上山”。看到朱院士被“网暴”,我很心疼,不想贸然打扰他,于是联系了我同学。作为朱院士团队的科研人员,他回复我说:“新技术问世有质疑很正常。‘水稻上山’核心技术是水稻的旱地种植。‘上山’不是说要把山上的树砍了种地,而是要把那些原来种玉米、油菜的荒地、坡地利用起来。” 2022年,二十大开幕前,朱院士在“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向全国人民分享了“水稻上山”项目的喜讯。他说,这个项目很受农民欢迎,当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最近,朱院士在忙什么呢?他说,是旱地优质稻项目的推广。我问,这是不是“水稻上山”的新名字?他笑着答道:“不是新名字,‘旱地优质稻’是‘水稻上山’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朱院士团队的科研人员向我介绍了这个项目,我感觉这就是一场山地与粮食的奇妙邂逅。 想象一下,那些原本只能种玉米、油菜的缓坡地,也能披上绿油油的水稻外衣了。这不是魔法,而是“旱地优质稻”项目的神奇之处。这个项目有三大法宝:第一大法宝,就是它拓展了水稻的种植空间——在云南这样的山地大省,这简直就是天赐的福音;第二大法宝,它特别节水——旱地生产,不用水泡田,用水量能省下一大半;第三大法宝,就是它特别省力——采用旱地直播,不用移秧栽秧,一个人一天就能播种七八亩,效率高高的!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介绍一位明星——滇禾优615,它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的骄傲,它是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的金奖得主,口感好,产量高,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它就是“旱地优质稻”项目里的“小太阳”。 朱院士的“水稻上山”项目不仅能让山区百姓笑开颜,还将为粮食安全立下汗马功劳。朱院士团队介绍说,目前,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的山地,还有缅甸、老挝、斯里兰卡、巴西等国的田野,都在有计划地推广这个项目,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听到这些介绍,我不免开始期待,有更多的山地披上水稻的绿装,有更多的百姓因为“水稻上山”而丰收,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不论是在冬季种马铃薯,还是在松树下种三七,亦或是在旱地种水稻,朱有勇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有什么秘诀吗?朱院士笑着回答:“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这辈子一直在和农民打交道。我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一路走来,质疑与批评从未让朱院士的信念动摇过,让他和团队最忧心的始终都是如何早日突破研究瓶颈、推广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始终记得朱有勇院士在采访中对我说的这句话:“像我们搞科研的人,感到最舒服、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研究成果在漫山遍野地用。”
本文来源:中国记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