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永会 
云岭先锋杂志社-曾永会-2022年春运来临前,在沪昆线金马村站采访电力保供工作。 
云岭先锋杂志社-曾永会-2023年6月,在西盟县采访西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关于培育“西盟工匠”的做法。 
云岭先锋杂志社-曾永会-2024年3月,在洱源县山石屏村采访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桂科 “sa bai di mu” 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句老挝语,意思是,你好,朋友。教我这句话的,是老挝男孩陈乐阳,他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的老挝朋友。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老挝的首批铁道教师。 陈乐阳一直有个“火车梦”。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火车玩具,可惜从没见过真正的火车。每次从电视里看见火车飞驰的画面,他都为之向往。也因为喜欢火车,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力机械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车辆检修师。他每天和机油、螺丝打交道,把衣服弄得脏脏的,朋友们都劝他换份工作,但他偏不,他说:“等哪天老挝有火车了,我的这门手艺会有大用处。” 这一天,真的来了。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复兴号列车从中国昆明出发,奔向1035公里外的老挝万象。那天,陈乐阳起了个大早,转了几趟车赶到万象车站,见证老挝通火车的历史瞬间。看到火车进站,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陈乐阳淹没在人群里,追着火车跑了好远、好远。 追火车的少年,终于等来了他的火车。这个翻山越岭的“绿巨人”,从遥远的中国向他奔来,带来了另一个更大的惊喜—— 中老铁路开通后,需要大量铁道人才支撑铁路长久运行,但老挝缺乏这一方面的人才。所以,我国设立“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不仅帮老挝建学校、培养铁道教师,还要把中国的铁道技术教育体系移植过去。 2022年初,老挝选派首批40名高层次人才前往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他们将成为老挝的首批铁道教师,成为铁道技术扎根老挝的“种子”。陈乐阳,就是其中一颗“种子”。 为了培养好这些“种子”,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编写专用教材;担心他们不习惯昆明的生活,学校专门聘请老挝籍生活管理老师、老挝菜厨师。课余时间,学校还组织研学活动,带他们坐着高铁看云南,领略中国人文之美。 另一边,云南建投在万象同步开展校舍建设工程。校舍配备有办公楼、教学楼、生活设施,还有先进的实训基地。这一套设施设备,在全中国都属于顶尖级别,可见,我国诚意满满。 一条铁路,两国情深;“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双方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我想,这场跨国教学,就是中老铁路造福两国民众的鲜活注脚。它不仅是铁路工程的自然延伸,更是心灵桥梁的精心构筑。它点亮了老挝少年心中的“铁轨之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理念,书写在中老两国人民心中。 今年是中老铁路开通三周年,三年里,我多次参与中老铁路主题采访,以记者的视角,见证两国基础设施“硬联通”、战略对接“软联通”、人民群众“心联通”,以记者的笔触,讲述中老友谊故事,书写云南开放篇章。 我看到,随着中老铁路开通,南博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广,老挝的古树茶、斯里兰卡的毛毯等东南亚货物走进昆明,销往全国。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开通,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开跨境游的新赛道。如今,中老铁路已成为“黄金大通道”,截至今年7月,全线累计发送旅客3000多万人次,发送货物3500多万吨。 一线共襄,千里同好。中老铁路不只是一条交通线,更是发展线、友谊线。线的这端,云南正从边陲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线的那端,老挝挣脱了“陆锁国”的“枷锁”,乘着铁道东风迈向了现代化。 很多人把中老铁路比喻为友谊的桥梁,那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趟列车里、藏在每一项跨国工程里。而我,通过采访,也踏上了这座友谊之桥—— 采访中,陈乐阳教了我一句老挝语——sa bai di mu,代表我们就是朋友了。此后,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他经常向我分享他学习生活中的乐趣,我也向他推荐云南的美食美景和民族文化。去年8月,陈乐阳学成归国后,分享了一段新校舍的视频给我,他说,这是中老两国的友谊结晶,邀请我有时间去看看。 前段时间,他还给我发来一张他上课的照片,他说,他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考试,马上要迎来第二批学生了。每次给新同学上第一课,他都要讲一条铁路背后的中老情深,讲那段让他难忘的昆明时光。 我欣喜地看到,那个“追”火车的少年,已经变成“造”火车的人。那群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铁道教师,不仅传授着精湛的铁道技术,更如同春风化雨,把中老两国的友谊种子,播撒在每一寸渴望发展的土地上,静待花开,芬芳满径……
本文来源:中国记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