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杨承鑫)人到普洱,却不善品茶,想来实属可惜。思虑再三,便有意培养喝茶的爱好,为此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午后,静坐于茶几前,焚清香,泡香茗,手捧闲书。本以为会是一幅茶香伴书韵,温盏品自然的恬静画面,谁曾想,不过一时三刻,倦意上涌,呵气连天。都说茶能提神,便赶忙猛灌两口,滞后的苦味袭来,属实醒脑,但也实在难品出其中玄妙。至此,与茶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便这般草草收场了。 
(记者 自愉琳 摄) 不善品茶,思来也许是成长地域的原因。从东北到西南,横跨数千公里,间隔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文化与习俗上的差异。由于气候与地域的原因,相比需要细细品味的茶,烈酒入喉的直接刺激往往更能得到东北人的青睐。当然,这不意味着茶在东北就完全没有市场,东北人也是饮茶的,只是相比较西南而言,少了一些对于茶文化与喝茶形式上的讲究。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茶是在大茶缸子里泡出来的。所谓的大茶缸子,便是盛行于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搪瓷缸,上面多数印着“某某纪念”或者梅兰竹菊的图案。闲来饮茶时,便打上一搪瓷缸沸水,扔进一把茶叶,盖上盖子,焖上一会儿,便可以揭开盖子,闭上眼睛,伴随着香气“呲溜呲溜”地喝茶了。无论是斤价上千的名贵茶叶,还是仅售十块一袋的茶梗碎末,红、绿、黑、白皆可于搪瓷缸中冲泡,完全不必顾虑茶与茶具的搭配以及水的温度。而茶叶的用量,则因人而异,但基本上统一使用不必考虑精准度的“一把”作为计量单位。由此可以看出,随性的东北人其实更注重的是饮茶的实际功效,追求的是解渴与提神,而不是文化与雅致。 地域的因素看似可以为我不善品茶寻得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我心里清楚,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喜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对我而言,饮一杯茶简单,只需冲泡饮用即可,但要想饮一杯浸着千年文化的好茶,很难。就单说现在我遇到的“拦路虎”——选择一款自己喜爱的茶来讲,这饮茶的第一步就已经把我困住。茶的种类实在太丰富了,光是普洱茶的分类,就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按照加工方法上有生熟之别,按照树种则有乔木和灌木之分,按照形状则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如果加上存放方式以及产区等,可能需要读上几十卷丛书,品上数百壶茶才可略言一二。因此,我在选茶的时候总是思前想后,难以抉择。除此之外,学会品茶更难的是心境与心态。相比炙热的茶汤,一瓶冰镇的碳酸饮料,好像更能消解暑气。徘徊于舌根的回甘哪里比得上充满口腔的纯甜来的惬意?与其花心思准备一壶香茗,不如去便利店采购一瓶批量生产的工业饮品更适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至此,品茶就成了那一抹鲜艳的蚊子血,未曾开始便已结束。 在民间,苦瓜会被称为“半世菜”,指的是,当你开始觉得苦瓜不苦,甚至有些好吃的时候,你的人生往往已经过半。也许茶也是如此。由此看来,自己应该还是年轻了些,所以才不能背负起茶的厚重,自然也就无法品出茶的趣味。当然,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我喜欢这个说法,与其主动尝试,不如安于人间,让时间将茶送到我的面前。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