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罗青)对家乡人而言,“八大碗”是宴席的代名词,承载着无数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每逢谁家娶妻生子,宴请宾朋,母亲就会告诉我:走,去吃“八大碗”。 
(图片由思茅饮食类非遗传承基地提供) 在老家,尽管“八大碗”在不同场合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着四荤四素的标准,这一传统宴席既体现了彝族人的智慧,又彰显了村里的淳朴风气。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鸡鸭鱼肉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奢侈品,更难以在数百人的宴席上供应。于是,“八大碗”应运而生,它仅用一头土猪加上当地的农特产品,便巧妙地组合成了既经济又体面的宴席。 家乡的“八大碗”按宴席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杀猪饭“八大碗”,菜品为:墩包肉、洋丝瓜(萝卜)炖排骨、姜(蒜)炒猪肝、芹菜(苤蓝)炒瘦肉、豆腐、黄豆芽、蚕豆米炖粉丝(粉条)、木耳炒笋干(或者炒香菇)。第二种是逢年过节、嫁娶或者建新房喜宴上的“八大碗”,由于猪肝数量有限,常用酥肉或者粉蒸肉代替猪肝,其他菜品基本一致;第三种是丧事上的“八大碗”,虽然名义上是八碗,但可结合自家实际,墩包肉必不可少,菜品在四个以上即可,毕竟是围坐成席,不论几个菜,都统称“八大碗”。 其中,墩包肉是“八大碗”中不可或缺的主菜。墩包肉,有些人写作“冬包肉”,但它并不局限于冬天制作,而是办“八大碗”时的必备菜品。有些人写作“东坡肉”,但它也不是东坡肉或红烧肉,其所用佐料和口感都有所不同。墩包肉一般选用猪的三线肉,肥瘦适中,口感润滑。在那个缺肉少食的年代,墩包肉是桌上的珍宝,人人都渴望能吃上几块。一桌8人,每桌只上16块墩包肉,每人仅能分到两块。如果多了一人,上菜的师傅便会特意为这桌添上两块,以确保每人都能品尝。 此外,说起“八大碗”,还不得不提借桌椅板凳、炊具碗筷的习俗。老家寨子大且人多,每次宴席至少数十桌,尽管是流水席,但还是至少得摆八桌。在那个年代,那么多的桌椅板凳炊具碗筷,主人家里肯定是不够的,只能向亲戚邻居借。为了容易辨认,很多人在购买碗筷和桌椅板凳之后,都会在底部画上一个符号。 在传统的宴席上,摆碗也有讲究,每一碗菜都有固定的位置。常见的下菜摆盘有梅花形、四方形、圆形等。在喜事上,一般先下墩包肉,表示东方为先;在丧事上,则先下替代豆芽的海带,表示寻根溯源。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家虽然也常吃宴请,但饭菜自然比“八大碗”更加丰盛。宴席逐渐增加到十二碗、十六碗、十八碗等,鸡鸭鱼肉样样不缺。然而,即便如此,那些关于“八大碗”的美好往事和传说故事,依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们不仅是我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更是对那段淳朴岁月的无尽追忆。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