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利琨)普洱以茶为名,更因茶扬名,普洱茶、白茶、绿茶、红茶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景谷大白茶尤为突出,早在清乾隆时期便被赐名为“白龙须贡茶”,如今更被收录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2024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普洱市“中国大叶白茶县”称号,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6.62亿元。 
目前,普洱市种植景谷大白茶32.9万亩,仅景谷县就有20余万亩,年产量达1.13万吨,综合产值达44.86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云南省首位,产业开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古法新技泡出一杯“优质茶” 春分刚过,景谷县的现代茶园里新绿涌动,新抽的茶芽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翠绿。古茶园里,600年树龄的老茶树虬枝盘结,新生的芽头却格外肥壮。 得益于优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景谷县孕育出了云南大叶种中独特的三倍体茶树,长出的大白茶素有“芽如飞刀,毫如雪貂,香如花苞,甜如阿娇”的美誉。其香叶醇含量9.3%,超云南白茶均值2倍以上,氨基酸高达6.7%、茶多酚含量32.15%,兼具高甜、高香、高耐泡的特质。 为有效提升对原材料的品控能力,产出优质茶叶,近年来,景谷县全力推进10个乡(镇)67个村有机茶园的认证工作。实现有机茶园(含转换期)达25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及转换期认证证书121张,获得有机茶产品加工认证证书27个,有机茶加工产品80个,有机认证规模在云南省的县区中排名第二。 通过不断深化与云南省农科院“院县合作”,有力助推了当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景谷县建立了朱兴正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制定了景谷大白茶产业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选育的“秧塔大白茶”“云黄1号”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并扶持了4家茶企建设4条标准化白茶生产线。 在制作工艺传承方面,景谷大白茶坚持“不揉不炒”的传统萎凋工艺,不仅避免了茶叶细胞的破碎,减少了茶多酚等物质的氧化,还能使茶叶在自然晾晒中形成蜜香与玫瑰香交融的复合香型。 三产融合打造白茶“新标杆” 春茶采摘季,天刚蒙蒙亮,景谷县民乐镇的茶叶交易市场里早已人头攒动。2024年,民乐镇大白茶交易市场共交易白茶1500余吨,交易额突破7200万元。同时,通过出租门面20个、毛茶交易摊位100个,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4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大白茶20余万亩,建成213个初制所,42家企业获SC认证,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各环节就业人员达2万余人,直接带动12万人受益,茶农人均纯收入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景谷县联农带农富农的新模式、新业态。 2021年以来,民乐镇通过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打造出集茶文化休闲旅游、茶园生态观光体验、茶叶制作工艺展示、茶艺表演欣赏、茶饮美食品尝等于一体的茶旅打卡点。景谷数字白茶产业链追溯中心、景谷古生物化石展陈馆、宽叶木兰化石原址成为重要的考察、研学基地,2024年以来已接待专家、游客等8000余人次。 当前,总投资2880万元的农夫山泉乡村振兴助农示范厂正在建设,将打造智能化生产线;规划占地面积达120亩的景谷大白茶科技产业园,目前已完成60亩土地报批,将重点发展茶旅康养综合体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 品牌出海抢占市场“新高地” 在2024上海国际茶业交易博览会上,口感自然、清甜的“白龙须贡茶”、茶汤金黄透亮的“金波罗”系列优质白茶和创新茶饮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2024年3月,由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以景谷大白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普洱纯茶”系列产品上市。产品采用萃取工艺保留了景谷大白茶的甜润原味,填补了国内白茶纯茶饮品的空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中国大白茶的起源地,景谷县立足当地生态、产量、品质等优势,积极组织、动员茶企业参加第十六届昆明茶博会、杭州茶博会、上海茶博会等茶事盛会,进行招商推介;依托沪滇协作搭建的精准产销对接平台,让景谷大白茶进入更广阔的市场,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到2027年,景谷县计划茶园面积达28.05万亩,有机茶转换期和获证有机茶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努力培育原产地交易市场,持续推进景谷大白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景谷镇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等项目,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的目标。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