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是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现有生活方式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持续保障安全状态的能力。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文化安全纳入其中,并将其提升至“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六项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维护文化安全实践的创新发展之路。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门。普洱地处西南边陲,是开放的前沿,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教育引导,创新理论传播方式,全力打造《普洱日报》理论版“理润普洱”栏目,举办“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大赛,组织“理润普洱”网络视频微宣讲和党的创新理论“七进”常态化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打造提升普洱“誓词碑”“景迈山”宣讲品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活动4600余场次。开设思政精品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管用”水平,广泛开展“五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厚植爱国团结奋进情怀,广泛凝聚群众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建设 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普洱市边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伴相生。系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推进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全市文物目录和数据库,统筹推动《茶马古道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全力做好茶马古道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体系,做好非遗传承人培训,加强非遗志愿服务,组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准备。全力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大景迈山世界遗产传播力度,坚持分类保护和分层开发,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构建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画卷”。充分发挥全市747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418名代表性传承人、25个非遗传承基地作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融合,将流行色彩、时尚元素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有效扩宽非遗产品市场应用场景,让佤族织锦等远山里的传统针线成了“活手艺”,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滋养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 加强文化事业和产业竞争体系建设 维护文化安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生产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普洱市积极探索提升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新路子。推动扶持,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落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营造良好的文化创业创新环境,助力文化企业降低创业门槛和运营成本,让企业更好地投入创新发展,推动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培优,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分配,把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列入培育库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2024年全市新增规上文化企业4家。推动融合,稳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释放改革红利,将报、台、端、微、网、屏“相融”挺进“深融”,构建景迈山App、“1+10”融媒矩阵,不断拓展政务、服务、商务功能,持续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推动“文化+”发展模式,加快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促进传统文化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变革,推动传统文化向数字化、生活化发展。结合城市品牌建设和在地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一批特色茶空间和茶咖主题书店,联动推出咖啡音乐会等活动,积极开展“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探索创新驱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打造深度了解和体验普洱文化的城市窗口。 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新时代文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路径。普洱市立足一城连三国市情,依托中老铁路沿线优势,积极作为,多向发力。构建媒体协调联动机制。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加强与中央和省级媒体的沟通协调,推动稿件互送长效化,联动国内外媒体平台,通过“借筒发声”面向海外发布宣传稿件。积极参与“世界同过中国年”等海外媒体活动,组织参加“中老铁路行”东盟媒体团和“幸福就在这里”主题参访活动,邀请中外记者走近普洱、了解普洱、宣传普洱。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成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普洱分中心,构建市融+县(区)融+市级有关部门“1+10+N”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搭建立体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外宣”格局,多层次、全方位对外讲好七彩云南、香遇普洱的故事。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节日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国际文化交流机制,邀请国际友人参与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活动,持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网络安全能力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于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和社会舆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普洱市围绕“建设和监管”两个关键环节守护网络文化安全。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严格开展网络安全执法检查,督促各行业、各单位做好安全测评,定期开展重点网站和网络安全检查,及时发现网络安全漏洞风险,避免网页被篡改遭受外部攻击,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控平稳运行。健全互联网监管体系。充分妥善应对ChatGPT、DeepSeek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持续强化技术监管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谣言,及时查处“网络暴力”“人肉开盒”等违法行为,提高对虚拟社会空间的管理水平,营造生态良好、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网络空间文化。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维护文化安全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稳步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洱市持续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一批“国门书社”“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州(市)市民文化协会,打造“香遇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周末市民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整合文旅、文联、专业文艺团队等资源,组建打造舞蹈、声乐、器乐等8个类别114支“普洱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村、社区、敬老院等基层一线,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文化活动7800余场次,做到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强化农家书屋建管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探索开展多形式阅读活动,分层分类办好“乡村阅读榜样”“阅读榜样”暨“365朗读计划”等全民阅读活动,形成良好阅读风尚,全面建设“书香普洱”。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通过培育基层文化骨干、选树民间文化名人等系列做法,为大众文艺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条件,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涌现出《摆出一个春天》《星空下的歌》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普洱市委宣传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