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是指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新突发传染病、外来物种入侵、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等威胁,合理利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在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普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生物安全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生物安全应急处理能力,持续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一、推进生物安全治理的实践成效 坚持法规引领与责任闭环,构建全域协同防控体系。普洱市构建了“法规先行+责任压实”治理模式,强化生物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形成生物安全综合治理责任体系。组织架构立体化。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成立由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多家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推进全市生物安全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分析研判风险形势。机制运行精细化。结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推动各相关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开展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队伍建设,夯实生物安全保障基础,共同构建完善全市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决策响应动态化。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定期召开会议会商研究、分析研判形势,强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生物安全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处置能力。 坚持精准防控与科技赋能,筑牢传染病防治防线。普洱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着力构建“传染病防控+监测预警”模式,推动生物安全有效治理,坚决守牢重大传染病防控底线。专项行动靶向攻坚。深入实施各项传染病防控专项行动,全市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可控。2024年,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病例数均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连续25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状态,连续11年维持无输入继发疟疾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状态。监测预警能力跃升。实施云南省统筹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推进远程融合会商系统升级,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持续提升。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实验室检测项目达600余项。 坚持重点领域靶向治理,打造全要素安全屏障。普洱市不断强化行业指导、部门协同,着力构建“紧盯重点+加强管理”模式,有效落实生物资源管理,严格做好生物安全监管,持续织密生物安全防控网。严控实验室安全风险。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不定期对实验室开展抽查,对发现问题责令整改。举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培训全市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生物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等130余人,不断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立体推进生物资源保护。持续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保护工作,截至2024年,全市登记中药民族药3665种,其中植物药2881种、动物药757种、矿物药27种,是全省统计公布中药材品种最多的州(市)。开展中药材引种驯化研究,引进中药材驯化普洱地道药材400多种,全市共有15家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定制药园,数量居全省第一。 坚持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营造维护生物安全的良好氛围。普洱市聚焦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国家安全共同体,着力构建“媒体宣传+群防群治”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广泛宣传普及《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建安全的良好氛围。打造宣传矩阵。加大普法宣传,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体系,线上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横幅、宣传栏等,线下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宣传单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近3年累计发放宣传折页、宣传单共15000余份。积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累计培训636人次,有效提高了医疗机构重点岗位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控意识。纵深推进群防群治。坚持面向公众宣传普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安全知识,每年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集中宣传普及生物安全基本知识,组织志愿者队伍、公益类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生物多样性宣传,让传染病防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调动基层力量共防共治。 二、推进生物安全治理的认识体会 制度筑基与责任闭环是生物安全治理的核心保障。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生物安全法治体系。各级成立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任务、责任、问题、措施“四清单”管理,实现跨部门协同联动。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生物安全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构建“中央统筹、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协同联动”的全过程全链条责任体系。 精准防控与科技支撑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关键抓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精准防控体系,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疫情防控的决策、发现、处置等环节,坚持以科学为先导、科技为支撑,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生物安全需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健全维护生物安全科研攻关体系,深入推进生物安全领域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创新科研项目、支撑平台、产业基地建设。 全民共治与资源保护是筑牢安全防线的社会根基。近年来,各地依托“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各类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推动维护生物安全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防线”,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生物安全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渠道开展生物安全和生物经济知识、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提升全民生物安全意识和素养,持续激发全社会参与生物安全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普洱市始终坚持制度筑基、科技赋能、社会共治三者协同,推动生物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型,为边疆地区生物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普洱样本”。 三、推进生物安全治理的建议 增加政府投入,强化人员培训和提高生物安全治理意识。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所有相关人员接受生物安全基础培训,增强预防为主的理念,鼓励主动报告潜在风险。 强化监督管理,全过程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负责人,制定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制度,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开展生物督导检查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 加强生物安全建设,健全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项目,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需求为核心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普洱市卫生健康委)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