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转化路径、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有助于将普洱市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概念最早由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初始定义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涵盖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自然要素。基于既有研究,本文对生态产品的界定进行拓展,即生态产品是以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支持等服务为基础,通过对生态环境实施无破坏且高质量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将原始自然要素加工转化为可供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生态性物质或服务产品。根据人类活动的参与程度及产品属性,生态产品可分为两类:公共生态产品与经营生态产品。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将生态系统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福祉,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普洱市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政策体系协同性不足,核算机制尚未健全。现有政策制度框架虽然初步形成,但分散于环保、农业等部门,缺乏覆盖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链条的系统性设计,政策协同效率不高,权责划分不清晰,难以实现生态资源、空间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效配置。 (二)市场化机制链条尚未打通,要素衔接存在障碍。生态产品在确权登记、价值核算、评估定价、交易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链条存在多处“断点”。 (三)多元主体责任失衡,市场活力亟待释放。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市场运作”的结构性矛盾。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过度依赖财政投入,企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参与度较低,多元共治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同时,监管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生态保护责任与收益分配的挂钩机制不清晰,“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四)产业转化渠道单一,品牌与技术支撑薄弱。生态经营性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面临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专业人才短缺、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难以实现生态产品的溢价增值和品牌塑造。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政策统筹协同,构建全链条制度支撑体系。一是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构建由政府牵头,生态环境、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机制,统筹制定《普洱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总体规划》,破除跨部门政策协同不够的问题。二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确权制度。制定《普洱市生态产品分类目录及核算技术规范》,重点完善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优势生态产品的核算标准,将核算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二)构建市场化机制链条,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通道。一是搭建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依托普洱现有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升级建设普洱生态产品交易所,构建“线上+线下”交易体系。针对森林碳汇优势,开发“普洱林业碳汇”特色交易产品,参与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建立生态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推行“普洱生态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解决交易中的信任与定价难题。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开发“生态资产抵押贷款”,以林权经营权等作为质押,破解生态产品“难抵押”问题。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推广“生态产业+特许经营”模式。 (三)重塑多元主体责任,构建共治共享的市场化格局。一是培育壮大市场化运营主体。实施“生态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其延伸生态产业链,支持咖啡企业获取雨林联盟等认证,对接国际高端市场。鼓励村集体成立生态资源开发合作社,以茶园等入股参与生态项目。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白名单”制度,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政策倾斜。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设立普洱生态保护公益基金,通过公益认购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生态产品供给。开发生态公民参与机制,推出“普洱生态护照”,参与植树造林、环保志愿活动积累“生态积分”,可兑换生态旅游门票、绿色农产品折扣等权益,增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获得感。 (四)突破产业转化瓶颈,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一是打造“生态+”产业集群,破解同质化难题。构建“生态农业+精深加工+文化体验”全产业链。二是强化品牌赋能与数字技术应用。实施“普洱生态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整合景迈山古茶林世界文化遗产等稀缺标识,建立“生态标识+碳标识+品质标识”三位一体认证体系,通过央媒、新媒体平台开展“普洱生态产品”全球推广。引入区块链技术建设“普洱生态产品溯源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咖啡等产品的种植环境、检测报告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共治、生态共富以及生态共享的有机统一,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思茅区委党校 刘静)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