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奔跑 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以双手编织梦想,以汗水浇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们,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创新浪潮的领航人——她们将爱岗敬业的执着化作温暖人间的火种,用热血浇筑乡村振兴的丰饶土壤;她们用智慧击碎科技束缚,用创新创造力点燃产业变革的火种,用大数据重构时代脉搏,以纳米精度重塑制造的新疆域。那些浸透工装的汗渍是奉献的勋章,实验室不灭的灯火是追梦的诗行,她们以劳动者的名义,在共和国的脊梁上镌刻出最壮美的时代华章。这,便是中国精神的厚度,是民族复兴征程上最动人的奋斗交响! 在医疗事业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湛卓越的医术,成为照亮生命的璀璨星辰。普洱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善萍,就是其中闪耀的一颗。4月28日上午,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陈善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她34年来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她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守护儿童健康的最高褒奖。 以仁心为灯,照亮患儿生命之路。在儿科,很多孩子因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也被称为“哑科”,诊疗需倾注更多耐心与细致。在诊室里,陈善萍总是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与孩子和家长交流,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她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用温暖的话语和亲切的抚摸,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她想尽办法为他们节省医疗费用,甚至自掏腰包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在她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都应该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普洱地处边疆,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家庭为给孩子看病常常需要奔波数百里。为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陈善萍白天坐诊、晚上钻研,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从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到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患儿的生命。有位因早产导致严重颅内出血、脑积水的患儿,父母几乎放弃治疗,是她反复劝说、制定个性化方案,最终成功挽救了小生命;曾为抢救一名重症肺炎新生儿,她凌晨两点冒雨赶往医院,途中不慎摔断两颗门牙,却坚持完成救治,直到患儿转危为安才顾得上处理自己的伤情。 以匠心为刃,勇攀医学创新高峰。深耕儿科领域,陈善萍不仅是临床一线的“守护者”,更是医学创新的“开拓者”。她主导和参与多项研究,多篇论文论著发表于国家级权威刊物,填补了区域儿科研究的多项空白。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她牵头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用三年时间跑遍普洱30家基层医院,手把手教学、现场指导,大幅提升了基层医护的急救能力;她还担任多个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普洱分中心负责人,与省内外顶尖医疗团队合作,参与跨区域医学研究,为提升区域儿科诊疗水平贡献智慧。作为科室带头人,陈善萍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开展电子支气管镜、新生儿同步换血术、血浆置换等一系列省内领先技术。在她的努力下,普洱市人民医院儿科成为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儿童重症救治网络分中心,她的患者不仅来自普洱,更辐射到西双版纳、老挝、缅甸等地。 以师心为桥,培育医疗新生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才能守护更多孩子的健康。”陈善萍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她定期到基层医院开展诊疗质控督导,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等地成立“陈善萍团队专家工作站”,通过坐诊带教、手术示范、学术讲座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注入“源头活水”。她组建师资督导组,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为普洱市培养了300余名儿科骨干,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在科室里,她既是严师,也是益友。年轻医生遇到疑难病例,她手把手指导;科研遇到瓶颈,她倾囊相授经验。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为科室中坚力量,有的还在省级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以初心为炬,践行医者使命担当。在重大医疗救治中,陈善萍始终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与担当。1998年至1999年,她主动请缨远赴老挝琅勃拉邦思茅诊所工作。面对疟疾、伤寒等传染病肆虐,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的困境,她凭借专业知识和无畏勇气,累计救治上千名患者,成为传递友谊的“爱心使者”,深受当地百姓赞誉。2020年春节,正在探亲的她接到新冠疫情召回命令,毅然告别年迈的父母,于除夕前夜连夜返回岗位。她迅速组织团队制定防控流程,开展全员培训,带领儿科医护人员坚守抗疫一线,用专业和担当筑起守护儿童健康的坚固防线。 从医34年,陈善萍将万千患儿视如己出。她是患儿心中温暖的“陈妈妈”,是医疗团队的领路人,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记者 李超 付颖“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