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打造特色治理体系;实施积分奖励制度,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行“小板凳”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让服务更有精度,民生更有温度。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积极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点问题,打造具有西盟特色的边境大治理体系,为推动边疆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在西盟县新厂镇永广村一组,网格员岩保每天都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微信群里处理群众的各种诉求,大到矛盾纠纷,小到带群众去办理各类手续。 为方便村庄管理,永广村一组将农户划分成6个四级网格,把群众基础好、有公心、有威望的党员、群众选为网格员,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网格、矛盾不激化、协商就解决”的基层治理目标。 “我们有事解决不了的都会跟网格员说。前不久我们家小孩出生要落户口,我不知道要怎么去打证明,要带什么材料去办,就和网格员说了,他亲自带我去办,几分钟就办好了。”村民呢当说。 用小网格连起“大民生”,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近年来,西盟县探索出“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科学设置网格、合理配置网格员,全县共优化调整网格482个,依托网格化实现精准排查化解、精细服务管理,做到责有人担、事有人办,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走进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村道与石砖砌成的小花园,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份改变,源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当地探索出垃圾清运“微模式”,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这一“小切口”发力,有效激活乡村治理新风貌。 通过“村集体+党支部+农户”的清运模式,采用“红黑榜”、积分制,促使村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政府搭台建成垃圾清运公司,深度捆绑企业经营效益与集体经济收益,构建环境卫生利益共同体,破解了群众不愿为环境卫生买单和垃圾无人清运的难题。目前,力所乡共建成垃圾清运点78个,覆盖村民小组47个。 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村民幸福更有质感。西盟县持续深化“管理+服务+治理+联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走出边疆治理新路子,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来源:《云南日报》,云南日报记者 沈浩胡 梅君 高玥,原文链接:https://yndaily.yunnan.cn/content/202504/28/content_259101.html)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