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打造特色治理体系;实施积分奖励制度,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行“小板凳”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让服务更有精度,民生更有温度。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陈蕾颖 李昊纬 陈家黎 文/图)今年以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创新推行“小板凳”工作法,通过构建“议事—服务—课堂”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小板凳”议事,解难题聚民心。搭建流动“小板凳”议事平台,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设立议事调解点,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收集民意、排查矛盾。推行“线上线下双联动”机制,开展“敲门入户”行动,建立“问题清单化”管理模式,管好用好网格化治理队伍,明确责任分工与完成时限,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和解决。 “小板凳”服务,惠民生暖人心。科学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资源,组建“1+N”服务团队(即1名社区网格员+N名专业志愿者),定人定岗定责,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各类入户志愿行动。同时,依托“网格化+志愿服务”平台,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的闭环机制,为居民提供更贴心、更暖心的“个性化”服务,实现“群众找上门”到“服务送上门”的转变。 “小板凳”课堂,传党音筑同心。将“小板凳”课堂打造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构建互嵌式社区,以“微讲堂”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法律咨询等活动,将党的理论、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实现“解决问题”与“思想引领”双提升。 通过“落实小板凳”工作法,恩乐镇有效提高了社区组织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从“政策宣讲”到“情感共鸣”的三大转变。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