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通讯员 蒋凤金 记者 吕禾 王福蓉 普洱市应急管理局/图)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防灾减灾救灾是国之大事,关乎百姓福祉和社会稳定。 
一直以来,普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努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为全市人民群众牢牢筑起了“安全防线”。2024年,全市自然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与近5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41.81%、100%,防灾减灾救灾形势持续保持平稳。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同时5月12日至18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回顾普洱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 

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制度体系 普洱因其地理位置、地质环境等特殊性,易发生地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此,普洱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立足全灾种、大应急要求,构建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 普洱市委、市政府通过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及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台了《普洱市应急管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普洱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24年8月20日,思茅区倚象镇下寨村田房村民小组老龙寨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思茅主城区震感强烈,周边宁洱、江城等县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发生后,普洱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全面指挥体系,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多部门高效联动,迅速开展排危除险工作,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此次震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应对处置,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有序开展。“8·20”思茅4.6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总结,被省抗震办转发并在全省学习借鉴。 平日里未雨绸缪的应急准备工作,在地震发生后能够确保第一时间高效响应,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再次检验了普洱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制度机制体系的有效性。 

聚焦灾害预防筑牢安全防线 2024年9月8日,普洱市、县两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勐阿村芒岗村民小组监测员在巡查中发现泄洪沟下游出现淤积,孟连县相关部门及时会商、果断决策,及时转移安置沟道两侧居民共36户112人。由于预警信息精准、监测员责任心强、转移避险及时,此次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起泥石流成功避让案例成为2024年云南省10起地质灾害成功避让案例之一,被全省推广学习借鉴。 2024年,普洱市十县(区)县城测站年平均降水量为1489.1毫米,较历年平均偏多15.1毫米(偏多1.0%),短时强降水站数较往年偏多2.5倍,为近五年同期最多。面对汛情,普洱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和江河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紧急转移避险2263户8879人,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普洱市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在提高气象预测预警能力方面,全市建成4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503套,平均间距达9.47千米。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本地化应用、开发云南省智能预报业务平台中的分类产品、智能报警、预报制作、专题服务、风险预警、业务检验、预警响应、系统管理等模块,建成满足现代预报预警业务需求的智能预报平台。建立延伸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0—30天气象要素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5千米,时间分辨率达到12小时。 在提高防火能力方面,强化火源管理,构建“空天地人”全天候防护网,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扎实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坚持森林草原防灭火24小时联合值班值守制度,探索建立“2468”响应机制,保持38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成绩。 在提高防汛能力方面,明确本地化“1262”机制指标,制定城市内涝、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采取每天一会商、一提示、一调度、一反馈、一抽查、一专报“六个一”的工作措施,筑牢防汛防线。完善江河箐沟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对江河上游、下游同步预警、同步调度、递进响应,形成全流域全系统闭环管理,该机制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在提高防震能力方面,构建平战结合、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统筹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开展“一县一策”实战化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方案,推动抗震救灾工作系统化、程式化、科学化;落实年度震情跟踪和会商机制,严格执行宏微观异常零报告制度;2024年完成“一县一台”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全市566所中小学校地震预警终端安装实现全覆盖;推行政策性地震巨灾保险,每年投入保费1510万元,为全市10县(区)46.34万户农房购买政策性地震巨灾保险,提升群众抵御大灾风险能力。 在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方面,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风险建立台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及时处理和消除隐患。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人防+技防”双保障。通过“三员共管”网格化管理,确保1560名群测群防人员有效发挥作用,实现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撤离。 

提升应急能力强化救援保障 2025年4月30日,普洱市开展了应对思茅6.8级地震的应急演练,全系统拉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五个层级。演练设置多个科目,实地检验地震发生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内,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党委、政府及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体系的运转情况,以及各专业队伍、工作组和部门单位的全要素先期处置能力,同时考察震区基层应对工作。此次演练累计参与人员2520人、车辆232辆、装备4571件(套)、搜救犬7条、无人机23架。 普洱市聚焦“打早、打小、打赢”的实战需要,持续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市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不断加大队伍、物资、装备等投入力度,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共有1.4万名专兼职及社会救援力量随时待命,形成了以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普洱市应急救援队等专业救援队为主,民兵、驻军为后盾,各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及普洱茶城阳光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辅,社会力量和民众广泛参与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组减灾应急救援网络全覆盖。 在物资保障方面,普洱市不断完善物资装备的采购、管理、调拨机制,持续加强物资装备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各救灾物资储备点储备了帐篷、床、棉被、棉衣等各类救灾物资312750件(套),确保一旦灾害发生,受灾群众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应急物资救助。全市10县(区)所有乡镇(街道)均配备了卫星电话、双模智能终端(对讲机),其中5个县(区)已完成行政村卫星电话或对讲机全覆盖。 同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全市10县(区)共有233个应急避险场所,总占地面积为1252627.97平方米,建立了以常设应急避难场所为主体、临时避难场所为补充的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为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防灾意识 2025年5月9日,思茅区幼儿园东部分园120余名师生到普洱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普洱市地震局的科普传播师引导孩子们亲身体验模拟地震场景,模拟家庭环境排查潜在危险,并学习避震知识。通过趣味游戏和生动故事,小朋友们掌握了家庭和校园避震的实用技能,将防震减灾意识深植于心。近4年来,全市累计430所学校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结合防震减灾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培养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师323名,107名中小学生参与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比赛,“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宣传带动模式卓有成效。 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洱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6月安全生产月、“10·13”国际减灾日等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印发科普读物、短信推送、媒体宣传、微信公众号和应急广播等方式,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各县(区)、部门及企业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宣教“七进”活动,在全市营造了群测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永远在路上,普洱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