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压紧压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现整合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开展河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等系列工程,以科技赋能保护,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景观。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余婧 田应兰)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境内的无量山哀牢山中,有一群可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黑冠长臂猿。多年来,景东县汇聚当地居民、护林员、科研人员等多方力量,投身于西黑冠长臂猿保护事业,为“树冠精灵”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景东县划定了保护区域,让30余万亩的山林回归“宁静”,为西黑冠长臂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景东县修复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面积已超过2000亩。 景东县组建了专业的监测队伍,利用红外相机记录西黑冠长臂猿的隐秘生活,通过无人机绘制它们的活动地图,借助声学设备分析每一声啼鸣的含义。同时,景东县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种群数量调查、栖息地评估等专项研究,为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在景东县,保护西黑冠长臂猿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行动。生态补偿机制让村民得以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社区保护协会的成立,则动员了更多群众参与巡护、反盗猎等行动,共同守护这片山林的和平。 自2013年起,景东县将每年4月的第三周定为“景东县黑冠长臂猿宣传周”,4月22日设为“景东县黑冠长臂猿保护日”。在宣传周里,景东县通过举办科普讲座、摄影展、主题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推广保护理念。 多年的坚守,换来了如今的丰硕成果。监测数据显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现景东县境内的西黑冠长臂猿数量有101群600余只。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