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近年来,普洱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以强有力的措施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周婕 周芸 杨光要 文/图)当前,正值水稻秧苗移栽期,景东彝族自治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程机械化运作的支撑下,农户只需“搭把手”,就能让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文井镇文华村的机械化育秧基地,只见一盘盘秧苗整齐排列。随着水稻种植大户刘国伟开启机器,小秧传送带立刻匀速转动,将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运送到车里,而这只是他家全程机械化种植水稻的一环。 “现在我们用大棚育秧,好处是水、肥易于控制。以前,如果要育100亩左右的秧苗,最少需要50至60名工人来取秧,有了大棚输送带,5至6个人就够了,取得快、效益高。”水稻种植大户刘国伟说,秧苗被运送至田间后,借助插秧机一天可插秧20亩左右,300亩稻田完工在即,前期栽插的秧苗已经开始用无人机进行施肥。 随着刘国伟在遥控器界面上进行点击,一架无人机迅速升空,灵活地在稻田上方飞行,在一茬茬秧苗之间均匀喷洒下肥料。“刚刚我花了19秒就已施肥40公斤,作业了1.7亩。”刘国伟说,通过育秧生产线、自动化喷洒、起秧运输线和高速插秧机的全链条协同,每亩可节约成本300元,秧田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0倍左右。 据了解,今年以来,景东县聚焦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械化推广模式,引导种植大户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全力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预计可投入春耕生产各类农业机械20000余台。 “目前,景东县有制种基地四五千亩,水稻从育秧到收获全程都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省工省力,促进农户增收。”景东县农机站站长李龙峰表示。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