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近年来,普洱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以强有力的措施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本网讯(通讯员 刁弘智)从“雷响田”到“高产田”,从“农闲田”到“增收田”,从“劳力田”到“效益田”,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成功实现了从“粮田”到“良田”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化农业“耕”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田地里,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 高标准农田增产“雷响田”变“高产田” 走进西盟县勐卡镇永业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田块,一条条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宽敞平坦,大型农业机械自如穿梭。正在田里劳作的永业村五组村民岩汉说:“以前这里的田可不像现在这样,地块小且分散,收成很不稳定。” 过去,西盟县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农田缺乏有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统,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庄稼往往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盟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打造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 “有了完善的灌溉设施,想什么时候浇水就什么时候浇水,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的问题了。而且田块规整了,大型机械也能进来作业,省时又省力。”岩汉满脸笑容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改善了土壤质量,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让曾经的“雷响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截至2024年底,西盟县耕地面积达到23.2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8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率达到43.8%。 特色农作物增收“农闲田”变“增收田” 在勐卡镇莫美村的稻田里,一排排蚕豆藤蔓正攀附着竹架向上生长。莫美村七组村民岩伍蹲在田间仔细检查豆苗长势,笑着说:“以前种完水稻,冬天只能让地‘歇着’。现在采用‘水稻/玉米+无筋豆+蚕豆’模式,一年种三茬,每亩增收上万元!” 这种一年三种模式,是西盟县破解土地闲置难题的重要举措。莫美村与邻近的永业村通过科学轮作,在早稻收割后连续种植两季无筋豆,实现“早稻保粮仓、秋冬增钱袋”。 在勐梭镇勐梭村大寨一组,则是另一番景象——金黄的灯笼果挂满枝头,与远处青翠的山峦相映成趣。村民岩万正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成熟的灯笼果,他身后的稻田已变为立体种植区。“我家种植的灯笼果亩产近1吨,去年光是种植灯笼果就增收3.5万元。”岩万说。 为保障特色作物销路,西盟县引入“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机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助力群众增收、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公司既负责配发种子、化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又负责产品的市场销售,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群众收入。 机械化助力增效“劳力田”变“效益田” 近年来,西盟县加大对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如今,在西盟县的农田里,农业机械的身影随处可见。 截至2024年底,西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48万千瓦,机械化率达52%。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切实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人工种植甘蔗、插秧,每亩地的成本需要好几百元。而使用机械耕种,平均每亩地的成本只需100多元。另外,农业机械化还提高了作业质量,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有了机械,我们种地轻松多了,产量也提高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尼凯龙感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