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于飞/文 王承吉/图)从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普洱算起,沪滇协作已走过29载春秋。
△上海援建的携程度假农庄(澜沧县老达保联营店)。
29年来,上海市累计投入40.3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00余个,在普洱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务协作、人才支持、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了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村民小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改新村等5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共建成2个示范园区,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有效促进了普洱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
29载沪滇情深,见证了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的深刻转变。产业协作如同一座桥梁,紧紧连接着上海与普洱,让两地的产业在民族团结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发展林”。近年来,上海市与普洱市紧密围绕产业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共建和品牌赋能,全方位推动普洱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产业根基。
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市充分利用协作资金,推动普洱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自2021年以来,已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2.28亿元,占沪滇协作资金总量的70%以上,集中力量打造“有机茶叶、精品咖啡、高端肉牛、高效甘蔗、水果蔬菜和中药材”五大产业基地。得益于上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支持,普洱市的咖啡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了31.23%和42%,景东蓝莓、景谷蔬菜、江城小黄牛、孟连牛油果等特色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时,两地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筑起产业集群高地。通过招商引资、园区共建等方式,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协作。2021年以来,已成功引进90余家东部企业,投资总额达41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170人次。与金山区、黄浦区签订的共建云南思茅产业园区和景谷产业园区框架协议,为普洱市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拓宽消费渠道方面,两地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拓展消费帮扶市场。通过在上海黄浦区、金山区建立消费帮扶直营店、生活馆,强化上海“百县百品”品牌效应。同时,聚焦普洱市高原农特产品,打造出“宁小豆”“金沅宝”“墨彩江山”“澜沧古茶”“孟连牛油果”等区域公共品牌,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人”的身上。上海市与普洱市共同织就了一张“赋能网”,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舞台,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转变。
在技能培训方面,两地坚持“专业化教育培训与组织化规模输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助力群众持续增收。2021年以来,已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44153人次。
在人才支持方面,自2022年以来,上海市选派了两批次共计30名优秀教师和27名优秀医生赴澜沧县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开展“组团式”帮扶。这些优秀人才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还打造出了一批特色专科和工作品牌,如澜沧县的整形外科和儿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复中心、墨江县的“留墨成金”教育品牌等。
在社会动员方面,两地积极动员上海企业和社会组织到普洱市开展公益捐赠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及物资约1.61亿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沪滇协作的深厚情谊,更为普洱市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