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何有刚 徐一丹 通讯员 苏红亮 杨廷荣 文/图)夏日的普洱,澜沧江水奔腾不息,诉说着边疆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6月16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沿着先辈的足迹跨越75载看上海”交流活动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启动。来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三地的15名盟誓代表后代肩负使命,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上海交流之旅。
6月17日上午,上海市金山区委、区政府领导会见了交流团一行。随后,金山区各界代表、各民族同胞与交流团齐聚一堂,共话民族团结情谊。座谈会上,盟誓代表后代们饱含深情,娓娓道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现场听众全神贯注,不时被故事中的细节打动。大家纷纷表示,金山与普洱虽相隔千里,但两地交往合作历史悠久,情谊深厚绵长。此次盟誓代表后代循着先辈足迹来到上海,恰似一座桥梁,让普洱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与历久弥坚的“沪滇情谊”在新时代交相辉映,更坚定了两地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心。
当日下午,交流团走进上海南社纪念馆。踏入馆内,大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南社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步文化团体之一,由柳亚子等爱国人士于1909年创立。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南社成员以笔为剑,以文为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呐喊奔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一段尘封的往事,也在上海南社纪念馆被重新唤起。1950年10月3日,在北京,毛主席亲切接见了来自普洱专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傣族女代表俸郁清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欣然挥毫,写下苍劲有力的“前进”二字,身旁的柳亚子先生也题赠“努力”相勉。这段珍贵的经历,被俸郁清完整地记录在日记本中,成为见证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史料。
俸郁清的女儿周玲,正是此次赴沪交流团的成员之一。她说:“母亲用一生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从小她就教导我们,要坚定不移跟党走,永远听党的话。”这份质朴而执着的信仰,深深影响着周玲的一生,也让在场的交流团成员们为之动容。交流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建设平等自由幸福大家庭”的誓言,与南社“振兴中华”的精神不谋而合,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6月18日,交流团的行程依然充实。他们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踏入上海博物馆,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漫步上海外滩,感受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与魅力。6月19日,交流团一行顺利结束行程回到普洱。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在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的共振中,交流团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盟誓代表后代周林说:“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来到上海,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和沪滇情缘,也更加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决心。”
据介绍,自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以来,上海与云南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9年来,上海市黄浦区、金山区与普洱市携手同行,从产业帮扶到人才交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改善,协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成果更加丰硕,为区域协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累了宝贵经验。此次“沿着先辈的足迹跨越75载看上海”是“沪滇共同续写誓词碑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是两地深化合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后续还将开展“大宣讲”“绘蓝图”等主题活动,让更多人聆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沪滇两地画家也将携手创作,以“同心同德,沪滇共绘民族团结进步蓝图”为主题,用画笔描绘金山区对口帮扶普洱市、两地干部群众携手同行的美好画卷。
从澜沧江畔到黄浦江畔,跨越七十五载的沪滇情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新篇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照亮了两地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前行道路,激励着沪滇两地人民携手同心,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丽诗篇,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大地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