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丹阳 王普江 石定秋 杨永春 朱红兴 杨欣如 文/图)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农业实践,在保障水稻稳产基础上实现了综合效益提升,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坝溜镇
近日,坝溜镇的田野上,一尾尾鲜活的鱼苗伴随着水花跳入梯田,一场由政府主导、精准发力,以“稻鱼共生”为支撑点的增收行动正在开展。现场,一袋袋充氧包装的优质鱼苗经过严格筛选和检疫后,交到农户手中。工作人员围绕水位调控、鱼苗投放密度、生态防病、捕捞时机等稻田养鱼的技术要领展开细致讲解,使农户们打消了疑惑,增强了信心。
“发展稻鱼共生,巧妙激活了传统稻田的立体潜能,以‘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活’的生态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鱼儿穿梭稻间,既能清除杂草害虫,减少水稻对农药的依赖。同时,鱼儿活动搅动水体和排泄物又成为珍贵的天然肥料,滋养稻禾生长,进而提高稻米品质。”墨江县农科局工作人员说。
“过去只知道种稻谷,没想到田里还‘藏’着另一份收入。”首批尝试稻田养鱼的村民李光明说,今年种植了4亩水稻,投放了20公斤鱼苗,现在技术有人教,销路也不愁,就盼着鱼儿快长、稻子丰收。
据了解,此次坝溜镇累计发放鱼苗1.25吨,惠及6个村151户农户。2025年,坝溜镇种植水稻7830亩,预计产量突破2350吨。
景星镇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镇新华村、官厅村的稻田里一派热闹景象,工作人员正陆续将鱼苗投放到稻田里,一条条小鱼在水稻下欢快地游动,构成了一幅“稻鱼共生、鱼粮共赢”的生态种养新图景。
“秧苗刚插好,鱼苗就来了。2024年,我家靠稻田养鱼挣了点钱,今年扩大了养殖面积,肯定能赚更多。”新华村村民管绍荣说。
近年来,景星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发展“水稻+鱼”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价值。
新安镇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渔业发展中心联合新安镇开展鱼苗发放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项目,助力推动“稻+鱼”种养产业一体化发展。
鱼苗发放现场,农技人员向农户详细讲解稻田养鱼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稻田的改造、鱼苗的投放密度、水质的管理、鱼病的防治等。
“水稻为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鱼儿既吃掉害虫和杂草,其粪便又为稻田提供天然肥料,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水稻的品质。”新安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据悉,此次发放鱼苗共计600公斤,惠及农户90户,覆盖稻田面积100余亩,预计户均增收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