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普洱市通过党建引领、技术帮扶、生态治理等措施,实现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农民增收。仲夏时节,行走在普洱的绿水青山间,一幅产业蓬勃发展、生态诗意栖居、百姓喜笑颜开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刁弘智 文/图)夏日晨光中,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小街伞村民小组展现出一幅田园画卷:村民扎儿正悉心照料着自家的菜园,鲜嫩的辣椒青翠欲滴,饱满的李子低垂枝头。这背后,是沪滇协作助力佤山村寨焕发新颜的生动实践。
“过去这里杂物堆积、人畜混居,如今家家有花园、菜园和现代化厨房,寨子彻底变了样。”扎儿的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沪滇协作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50万元,让人居环境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的华丽转身。
项目建设不仅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村道两旁的花台里,凤凰木、三角梅等植物竞相绽放,形成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景观带。挡土墙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光伏路灯点亮了佤山的夜色。值得一提的是,村民自发划定卫生责任区,将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大喇叭通报门前卫生情况,比罚款更能督促村民保持清洁。”扎儿指着公示栏上的评比表笑着说。
沪滇协作的帮扶力量不仅让小街伞村民小组焕发新颜,也让相距45公里的力所乡南亢村富倮村民小组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乐章。曾经杂草丛生的村口荒地,如今已成为2000平方米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每到周日,市场内各类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周边村寨的农户、商户和消费者前来交易和消费,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富倮村民小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建成使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力所乡政府经济发展办负责人陈春雨表示,沪滇协作项目共投入资金610万元实施了以厨房革命、人居环境整治、人畜分离、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主的特色村寨建设。同时,以“五园建设”为基础,把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串联成线,实现了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的愿景,把村庄建设成了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项目的实施,不断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陈春雨说。
小街伞村民小组和富倮村民小组的蜕变,只是沪滇协作赋能西盟县乡村振兴的缩影。自结对帮扶以来,上海精准植入“精细化治理”理念,2017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2.48亿元,实施了124个项目,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