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普洱市作为“一市连三国”的开放前沿,近年来,主动融入和服务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系列行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普洱实践中展现民营经济新作为。
制度保障体系构筑营商环境。座谈会传递的“定心丸”效应正在转化为制度保障的实际成效。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为民营企业撑起保护伞,从民营经济促进立法到规范执法监督,从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到解决账款拖欠难题,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护航发展的坚实屏障。普洱市将“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与边疆治理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双考核双监督”政务服务机制,推动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提升,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建立市、县(区)领导包保挂钩重大项目全程包办机制,统筹项目前期经费,谋划储备“两新两重”项目超350个,动态管理“未开工、未入库、进度滞后”三张清单;常态化开展“市长局长接访接诉”和政企双月见面会,精准解决企业诉求,历史账款清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沿边特色经济,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助力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拓宽,经营主体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驱动锻造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机制引导下,民营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向发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茶产业领域,万吨级茶窖建成投产,茶企通过标准化生产线提升加工能力,茶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5.2%;咖啡产业依托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生豆精品率提升至36.3%、精深加工率突破50.2%;云景飞林等龙头企业投产达规,推动林草综合产值增长21.9%;文旅产业创新呈现多元形态,26个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业态开发;景迈山世界遗产贡献案例获国际认可;通过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绿美村庄建设,构建起“非遗+体验”的文旅融合新模式。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户,研发投入增长16.3%,形成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全球视野开拓发展新局。普洱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国际化视野统筹国内国际市场,构建多元开放体系。在跨境贸易领域,勐康口岸增设为国家药材进口边境口岸,进境粮食、水果指定监管场地获批,孟连口岸转型开放稳步推进,边合区堆场、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建成。边民互市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跨境电商实现零的突破,咖啡、酵母等特色产品出口覆盖52个国家和地区。中老铁路为区域跨境物流注入新动能,普洱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亲”“清”政商生态构建边疆治理新格局。普洱市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倡导三张清单,明确领导干部参与企业服务、政策制定的合规场景,同步划定禁止性行为红线,重点规范“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等损害市场信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以“首席服务官”身份牵头推进沪滇协作产业园区建设、中老铁路物流通道优化等重大项目,同时严守政商交往边界,形成“清而有为、亲而有度”的治理模式,与普洱市各民族“盟誓立碑、一心一德”的历史传统相呼应,为新时代边疆地区政商协同发展提供了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在边疆热土进行着从“个体奋斗”到“家国担当”的升华。正如普洱市强调的“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有温度”的制度和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普洱市从地理末缘向开放枢纽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