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普洱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必须站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一、人工智能新进展给国家安全治理带来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
(一)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
风险来源的多样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国家安全风险来源的多元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战中的应用,使得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逼真。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度伪造技术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视频和音频,从而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被用于经济间谍活动,窃取国家重要经济数据和商业机密。
治理边界的模糊性。这一模糊性不仅体现在国家安全治理的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交织上,还深刻影响着国际法和国内法应对人工智能相关安全挑战的适用和协调。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治理主要聚焦于军事防御和情报收集,这些领域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法律基础及操作流程。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这一界限,使得国家安全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硬实力范畴,而是渗透到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维度。这些跨领域的应用使得国家安全治理的边界变得模糊。
威胁认知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系统的“黑箱”特性增加了威胁认知的难度。许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其内部决策机制复杂且难以解释,导致国家安全机构在理解人工智能系统行为、预测其潜在风险时面临巨大挑战。这种不透明性不仅限制了国家安全机构对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性的全面评估,还可能为恶意攻击者提供隐蔽的操作空间,进一步加剧威胁的不确定性。
系统安全的脆弱性。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性和高度互联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在赋予系统强大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了安全漏洞的暴露面,为潜在的安全威胁提供了可乘之机。人工智能系统往往由多层算法、模型及海量数据交织而成,容易出现数据稳定性偏差的问题。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血液”,其质量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决策的准确与可靠。然而,数据在收集、存储、处理及传输过程中,面临着被篡改、污染或窃取的风险,一旦数据遭到恶意操纵,人工智能系统便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
(二)边疆民族地区国家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
网络安全人才供需失衡。据《网络安全人才实战能力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到2027年,我国网络安全人员缺口将达327万,而高校每年人才培养规模为3万人,许多行业面临网络安全人才缺失的困境”。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的问题,缺乏支撑人才持续成长的产业生态。长此以往,边疆民族地区更加难以和内地发达地区竞争人才,从而形成人才缺口。
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随着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操作性、规范性不断增强,但现有配套法律法规仍需加快完善。一方面,法律配套制度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客观上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给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带来挑战,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还存在对这些新兴法律法规的不理解或认知不到位的情况。
二、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涉及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网络舆情中得到集中体现,并直接影响政治安全和人心稳定。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网络安全治理。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网络安全治理。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强化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出境管理等制度措施,提高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创新和落实我国网络安全战略,实现权责明确的多部门联动结合监管和合作协调,提高跨部门的网络安全响应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专项计划,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和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网络安全团队。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完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工作者学习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开展网络安全风险点摸排,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加强社会网络安全教育。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媒体,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视频平台、移动应用等新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网络安全知识和信息。
推动国际网络安全多元化合作。加强国际网络问题的信息共享及在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汲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主动争取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构建网络犯罪综合防治体系,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合作关系的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共同打击网络洗钱、勒索、贩毒等犯罪行为。
(二)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变革。
强化人工智能在边疆安全治理中的战略定位。边疆地区作为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战略屏障,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智能安防体系,通过卫星遥感、边境智能监控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合,实现对跨境流动、生态安全等风险的全域感知与预警。人工智能可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核心引擎,实现从传统“人防为主”向“技防+智防”的模式转换,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边疆安全屏障。
风险防控体系的智能重构。针对边疆多民族语言特点,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语种情感分析和语义识别系统,提前预测群体性事件概率。
加快数字包容性能力建设。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已促使国家安全领域从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范畴,逐步迈向数字安全。在此背景下,企业与技术社群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亟需建立更为高效、灵活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大型科技企业和技术社群加强联系,促进政府与企业间人员的流动与交流,成为政府重塑人工智能安全领域权威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罗彬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