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起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普洱网讯(通讯员 罗礼萍)这不仅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澜沧县富邦乡,我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富邦乡以拉祜族为主要居住民族,拉祜族同胞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男子擅长竹编,从精巧的竹篮到实用的竹椅,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匠心与技艺;女子擅长布编,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穿梭交织,勾勒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正是这些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如同穿行山乡的文化纽带,编织着拉祜族的团结图景与文明记忆。
拉祜竹编技艺
赛罕村竹编传承馆于2024年建成投用,他们以竹编技艺为载体,搭建起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立体平台。省级与市级非遗传承人扎根乡土,以竹条为笔墨、以匠心为底色,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绘就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时代画卷。
竹编技艺的薪火相传,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赓续坚守,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在这里,非遗技艺打破代际隔阂,老艺人秉持“传帮带”的使命担当,将精湛技艺倾囊相授;各民族群众以竹编为媒,跨越文化差异,在技艺切磋中增进情感共鸣、深化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向心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拉祜织锦技艺
富邦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除了竹编,还以布编技艺为纽带,在保护与传承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创新与发展中凝聚民族力量。这里的传承人以精湛技艺与创新智慧,构建起传统染布、织布技艺的完整传承体系,推动布编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蓬勃生机。
一直以来,富邦乡立足拉祜文化根脉,坚持守正创新,将传统布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开发出涵盖生活、装饰、文创等领域的多元产品矩阵。
其中,特色“背带”文创产品凭借其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功能的特性,成功实现“一根背绳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跨越,不仅成为深受市场青睐的热销单品,更带动160余名拉祜族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传统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深刻内涵,不仅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拉祜芦笙舞
除此之外,富邦乡的芦笙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依托1名省级、4名市级及3名县级传承人的核心力量,富邦乡持续开展非遗传承工程,16年间累计举办32期专业培训,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芦笙舞的薪火相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同时,富邦乡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以生动鲜活的影像语言讲述民族文化故事。特别是通过春节等重要节点推出的精品宣传视频,在视频号、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累计斩获70万播放量,成功打破地域界限,让芦笙舞从山间走向全国,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芦笙舞不仅是富邦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每当丰收时节、传统佳节、喜庆时刻,悠扬的芦笙声便会响起,拉祜族同胞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以欢快的舞步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深情祝福。这一独特的文化实践,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相互交融、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富邦乡的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重要论述的躬身践行,更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路径的鲜活样本。通过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富邦乡成功激活了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切实将文化自觉升华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自觉。
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富邦乡必将书写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拉祜山乡大地常开长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永续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