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正文



非遗传承丨西盟:佤族织锦 织就民族团结幸福路


来源: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7/09/ 17:54 点击:




普洱网讯(通讯员 刁弘智)“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云南省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传统技艺”“云南省非遗工坊(西盟印象佤族织锦技艺非遗工坊)”……面对一块块奖牌(匾),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宪兰笑了笑说:“佤族织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它是我们的使命,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图片


潜心传承非遗 守护文化“根与魂”

“以前到寨子里培训,看到佤族妇女们身上穿的佤族服装,真的是太美了。”常年走村串寨中,佤族服饰给李宪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兴趣使然,她主动向老师傅学艺,刻苦钻研织锦技艺。短短几个月,李宪兰就掌握了全套佤族织锦技艺,学成之后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佤族织锦产业中。

图片

2015年,李宪兰成立了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重点对本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和有参训意愿的妇女免费传授织锦技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致富。

“加入工坊后,我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靠织锦收入盖了新房。”勐梭镇他朗村十组娜红说。从前都是白天劳动,晚上织锦,一年到头靠卖织锦的收入还没有现在一个月的多,看着织锦技艺为家里带来的改变,娜红感慨万千,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图片

除了培养更多传承人推动佤族织锦产业的发展,李宪兰还带领着团队研究改进织锦技术,将传统的佤族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得织锦作品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性。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和推广活动,将西盟佤族织锦带到了全国各地。其设计推出的服装、挎包等20余款文创伴手礼多次在各大会展亮相,深受市场的欢迎,实现织锦产业产值1197.8万元,在当地文化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2年推出的佤族织锦新产品“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如今,公司也成为了西盟佤族织锦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我们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能看到佤族织锦能被更多人认识、接纳并喜爱,同时为群众带来更多收入,我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李宪兰说。

图片

据了解,目前,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已培训1000余名织锦技能人才,带动78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8600元以上。

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的成功,仅仅是西盟县佤族织锦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佤族织锦技艺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对佤族织锦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开展非遗资源整理、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措施,从制度上、技术上进一步强化保护,全面推动佤族织锦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共促共进、共结硕果。

图片

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佤族织锦普查4次,采集收录要素52项,拍摄图片、视频资料1000余件。成立培训基地1个、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次。依托“西盟工匠”技能品牌,培养各级传承人50名,全县从事织锦技艺人员达3643人,并争取文旅部项目支持,每年投入25万元资金用于织锦技艺传承保护。佤族织锦产业已从“一枝独秀”向“满园春色”转变,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创新增添活力 从大山走向大众

非遗新生,因变而活。佤族织锦是佤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表,要让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也加入到了佤族织锦产业的发展中,青年一代正用创意打破边界,用技术拓宽路径,让非遗变成生活中的风景。

图片

廖静文是李宪兰的儿媳妇,也是她的徒弟之一。来到西盟后,她被这里浓郁的佤族文化深深吸引。在婆婆的影响下,她开始接触佤族织锦技艺。“一开始只是觉得图案很美,后来慢慢发现,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佤族的历史和信仰。”从模仿传统纹样到独立设计,廖静文逐渐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并决心将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下去。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用一生去感悟非遗,以非遗传承人所积淀的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感受、对情感的珍重,将技艺传承好,去触达更多人的内心。”廖静文说。

图片

廖静文觉得,不必纠结复刻传统,也不应担心创新会失去本真。当年轻人用好奇心去了解非遗,用恒心去传承非遗,用创新去发展非遗,自然会走出青春的脚印。

廖静文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在保留佤族织锦传统元素的同时,满足现代市场的审美需求。她通过不断研究市场趋势,与设计师合作,最终找到了平衡点。

图片

“和星巴克、稀物集等企业的合作是一次大突破。”廖静文笑着说。2022年,她设计的佤族织锦化妆镜入选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次年便与星巴克基金会达成合作,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如今,她的作品已走进北京恭王府、中国家纺博物馆等高端展馆,在她的手中,佤族织锦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片

近年来,西盟县持续在创新赋能上下功夫,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扶持非遗传承人等措施,充分发挥创业主体作用,推动佤族织锦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制作文创产品,对接企业和行业组织,将佤族织锦元素融入各类生活用品中,采取“线上推介+实地宣传”的方式,加强产品宣传推介,让佤族织锦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以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推动佤族织锦走出大山、走向大众。

截至目前,西盟县成立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在上海旅游节、昆明旅交会、南博会等大型国际节庆活动上充分展示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20余场次,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展示佤族织锦15场次;与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合作订单,并积极申报“西盟佤族织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放大佤族织锦区域品牌效应。

图片

佤族织锦因美而生、因时而变、因势而兴。过去,它是佤族妇女的立身技艺;如今,它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未来,随着创新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佤族织锦必将以更加绚丽的姿态走向世界,继续书写边疆各族群众团结共富的美好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给这个活动中心点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