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绘元素亮相院内、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写满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专家团队“妙手回春”获佤族群众的视频点赞……近年来,在普洱思茅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思茅区人民医院成为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坚实力量,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思茅区人民医院。
走进思茅区人民医院,医院门诊大厅内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在这里,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亲切交流,构成了一幅和谐温暖的画面。为了让各族群众都能顺畅就医,医院下足了功夫。针对部分民族群众语言沟通不便的问题,医院专门组建了一支多民族医护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他们能熟练使用民族语言,为前来就诊的群众提供翻译服务,有效消除了语言障碍。“以前来看病,因为语言不通,总是担心说不清楚病情,有这些会说我们民族语言的医护人员帮忙,心里踏实多了。”来自思茅区龙潭乡的李大爷说道。
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就诊。
“我是一名拉祜族医务人员,来医院就诊的民族群众较多,为了更好的服务各族群众,我们在医院设立了民族医疗服务队,给各族患者提供温馨地服务,让各族群众就近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思茅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曾海燕说。
门诊大厅。
据了解,思茅区人民医院成立于2009年,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非营利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院内设59个科室,开放床位499张;现有干部职工739人,涵盖了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15个民族。近年来,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职能职责,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建设,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帮扶平台、省内外专家工作站,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护、服务能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民族团结进步医护新担当。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县级公立医院基本标准达标医院”“云南省云岭职工人才工程先进单位”“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普洱市清廉医院暨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普洱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普洱市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医院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
作为思茅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积极探索,通过与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邀请专家坐诊、开展手术指导和学术讲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促进优势资源下沉各乡镇卫生院,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目标,促进群众更好更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
医院内的民族团结景观小品随处可见。
医院还注重培养本土民族医疗人才,为他们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哈尼族医生张医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医院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我希望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家乡各族群众服务。”张医生表示。如今,医院已能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许多过去需要转院治疗的疑难病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外科手术。
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思茅区人民医院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深入民族村寨,开展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和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医护人员背着医疗设备,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服务。同时,医院还在病房、走廊等区域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在医院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不同民族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就像一家人一样。”一位住院患者由衷表示。
医院住院患者。
“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本职,加强学科建设,先后建立了48个专家工作站,不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接下来,我们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持续提升诊疗能力,为边疆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思茅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望红表示,思茅区人民医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守护各族群众的健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徐晓芳 佘安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