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徐晓芳 鲁海杨 文/图)今年一季度,云南省茶叶产量达4.01万吨,同比增长5.0%,迎来良好开局。在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普洱市思茅区,一场关于有机茶的变革正悄然发生。老牌企业与茶界新秀并肩同行,传统制茶工艺与智能化设备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思茅有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图景。
在思茅区思茅街道架龙山深处,隐匿着一家普洱市老牌企业——三家村茶厂。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人工制茶为主、设备制茶为辅的模式保留着传统工艺的精髓。
三家村茶厂厂长张春国表示:“茶厂现有茶园面积1500亩,我们坚持走有机茶发展道路,保障茶叶品质。此外,我们坚信传统的人工制茶工艺蕴含着机器无法替代的匠心和温度,虽然效率相对较低,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和营养成分。”
走进制茶车间,先进的制茶设备有序运转,鲜叶揉捻、干燥等环节的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张春国说:“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前提下,我们引入这些设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引进设备制茶可以确保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也能让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茶叶品质的把控上。”
此外,茶厂严格遵循有机茶的种植标准,从源头抓起,与周边茶农紧密合作,确保茶园不使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茶厂定期组织茶农进行有机种植培训,传授绿色防控病虫害的技术和方法,利用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手段防治害虫,通过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等方式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近年来,思茅区严格落实《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人工除草+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推广至每一片茶园。三家村茶厂的茶农李春花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人工除草耗时耗力,但茶叶品质好,卖得起价,市场销量也好。”
“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走有机茶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有机茶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基地管理上,我们先后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三产融合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等项目,统一采购发放了有机肥近4万吨、绿肥种子11吨,安装黄蓝板120万张、太阳能杀虫灯2200余台,发放除草机、修剪机等450余台,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16万亩。”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正兰说。
与三家村茶厂的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不同,位于思茅区木乃河工业园区的云南普洱国资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以智能化设备制茶为核心竞争力,展现出有机茶产业的现代化风貌。
该公司年产2000吨有机茶精深加工厂于2024年正式投产,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总投资1.07亿元,是集加工、仓储、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有机茶精深加工示范工厂。工厂按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理念,引进先进精制设备,升级改造仓库、精制车间、成品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生产线采用智能化数字电控系统、离地立式仓储货架,有效保障茶叶后期的仓储转化,是一个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数控茶叶加工厂。
云南普洱国资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对产品全流程进行精准溯源,真正做到喝得放心、安心。”
为了确保有机茶的品质,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料的审评、采购、检测,再到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等,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监控和管理。公司还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机茶精深加工技术,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政策扶持方面,思茅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有机茶种植、加工企业给予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在技术培训方面,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茶园和企业,为茶农和从业者提供有机种植、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品牌建设方面,积极打造思茅有机茶公共品牌,通过参加各类茶博会、举办茶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思茅有机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全区现有茶园面积35.3万亩,累计获绿色、有机(含转换)认证的茶园达15.63万亩,2025年一季度,实现干毛茶产量3782吨,同比增长8%。思茅有机茶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日本等国际市场,成为思茅区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有机认证只是起点,产业链增值才是核心。站在万亩茶园观景台,远处的茶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按照规划,思茅区将建成集种质资源库、精深加工园、茶文化博览馆、研学基地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让消费者从一片茶叶中感受思茅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科技之力,让思茅有机茶香飘四海、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