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陶平 苏红亮 付会 文/图)2023年、2024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竹山村的茶叶产值连续突破3000万元,位居偏远、没有名山支撑的竹山村茶产业如何成长为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的富民产业?
进入竹山村,每走一段就能看到绵延数公里的翠绿茶园,甚至不少茶园从山脚“长”到山头。“我们村连续两年的茶叶产值突破了3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6万元左右,茶叶可以说是竹山村村民的‘摇钱树’。”竹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辉说,目前竹山村共有茶地11000多亩,户均达30余亩。
茶园面积大,是竹山村发展茶产业的底气所在。竹山村自1992年开始种茶,由于当时有茶厂带动种植和加工,茶园面积增长迅速,是宁洱县较早规模化种茶的村子。张辉说,茶叶是竹山村的主导产业,村民们一年里有8个多月时间都在茶园忙碌,从外地前来帮忙采茶的务工人员长期稳定在100人以上。
“我们最忙的是采春茶的时候,很多人家五点半就起床准备,天刚亮就在茶园采茶,要干到天黑才收工,我家一年的茶叶收入在70000元左右。”竹山村茶农李江琼说。
除了现代茶园,竹山村还有3000亩的仿古茶园(乔木茶),每年产值超500万元。不少当地年轻人看到了仿古茶园的价值和前景,选择返乡创业做茶生意,从父辈手中接过发展的接力棒,还利用互联网闯出了新路。
“我们就是要做出一杯大众喜欢,也喝得起的乔木茶,利用电商、线下展会等方式,大力宣传竹山茶,带着老茶人一起增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竹山村小背箩茶业负责人李德华说,自己和几个年轻人一起回乡创业,实现了从茶园管理到采摘制作全程可控,既向父辈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也把外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带回村里。
“新茶友们,没有喝过竹山茶的,我建议大家选择咱们这款森林茶,这是一款有机茶,茶香足、茶味丰富、回甘极快……”在宁洱布都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天采摘加工结束后,合作社副理事长秦道淮都会直播卖竹山茶,洒满阳光,还能见到蓝天白云的晒棚就地“化身”直播间,产地直发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省外网友咨询购买。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营竹山村乔木茶,80余户成员均为当地茶农。凭借着对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合作社的茶园通过了有机认证,成为竹山村茶产业向“新”求索的一个重要突破。
“合作社每年的干茶产量,生普大概15吨、白茶7吨、滇红茶6.5吨到7吨,每年的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主要卖到上海、杭州、浙江、江苏。”秦道淮说。
竹山村现有茶叶加工厂10多家,主要对茶叶鲜叶进行初加工,累计年产干毛茶180吨以上。全村的茶叶在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当地正积极申报茶叶精深加工和茶叶交易市场项目,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和茶农收入。
依托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竹山村茶产业在由“大”向“强”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