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政区地名,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地名文化,境内秀丽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地域文化、辉煌的文明历史、古朴的民俗风情无不通过地名留下深刻印记,成为普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景谷在西汉属益州郡徼外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国内附,景谷隶属永昌郡。南诏置威远城,属银生节度。大理前期沿南诏旧制,属银生节威远城;后期则改属蒙舍镇,为威远赕。
蒙古攻宋之前,为保证后方,先在大理国境内设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辖区,前威远赕傣族土目归附威楚万户。元统一全国后,设立云南行省,裁撤了原有的各级军事专区,今景谷县先后被划入景东军民府威远州、平缅宣慰司。由于麓川政权的叛服无常,景谷所在的威远州也多次改变建制。直到明建文三年(1401年),重置威远土知州,直隶云南省布政使司管辖。清雍正年间,通过改土归流,最后设为威远厅,划归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属普洱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威远县,属普洱道。民国三年(1914年),因其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故以景谷江之名,改为景谷县,属普洱道。1949年6月,成立了景谷县人民政府。1985年,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景谷古称“勐卧”地,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勐卧”意即有(盐)井的地方。而“威远”之名则是“卧允”的译音,在傣语中,“允”的意思是城市,因此“卧允”也就意为(盐)井城。此外,穿城而过的景谷江原名威远江。雍正《云南通志》中载:“威远江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发源景东,经镇沅按板井至境,流入九龙江。
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在景谷发现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以及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的化石。据研究,由宽叶木兰逐渐演化成中华木兰,再经过漫长岁月最终演化成现在的茶树。景谷有着完整的茶树物种的演化链条,证明了中国云南就是茶树的起源地,因此称景谷为“万茶之祖”。大村秧塔白茶,为独特稀有品种,清代就作为白龙须“贡茶”进贡朝廷。
景谷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镇。景谷迁糯佛寺已有200多年历史,还保有多部古老的经书和佛教法器。勐卧佛寺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塔刹被茂密的菩提树怀抱,古塔上的浮雕记载着世代流传下来的佛经故事、民间传说。
景谷森林茂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地形高低参差,“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形成了山地气候、河谷气候、丘陵气候、盆坝气候相间的特点,各种资源丰富,享有“无量宝地·千景之谷”的美誉,如今景谷高质量发展的壮美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