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政区地名,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地名文化,境内秀丽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地域文化、辉煌的文明历史、古朴的民俗风情无不通过地名留下深刻印记,成为普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威远名胜以龙、凤、龟、蛇四山及八景为最”,经过200多年的沧桑,有的仅存遗址,有的已完全不复存在。
一、东亭夜月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笑卧东亭夜未央,忽看皓月已临堂。花含湛露增新艳,梦到良宵有异香。小座遥生丹桂影,虚窗远映老人光。此身应在蟾宫里,不羡琼筵醉羽觞”。此景距威远厅治160里,在香盐井后东山上。其亭四围广四丈有余,周围凿池引水注焉,每至夜间,水月交辉。
二、南涧朝云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卿云一朵石包涵,带得朝烟出远岚。瑞气蒸腾山以北,祥光掩映水之南。文明有象开朱雾,变化无心覆赤县。且喜从龙仍捧日,滕王画栋不须参”。此景距威远府治200里许,在威远城之南。三面皆山,而后山最高,三山相距约有2里。其平敞处有黄白黑色石,凡大石下辄出泉,下会为清涧。每清晨日出,云气喷涌,望之如云锦绚烂焉。
三、小溪竹影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发轫由东路转西,刚逢午日过晴溪。前山续韵松声细,半亩成荫竹影低。客到其中情亦淡,人游个里眼应迷。此君别有清华趣,涤暑无烦问柳堤”。小溪竹影在银河之西,此景距威远厅署3里多。河岸竹林荫翳,林边一水流入银河,小溪在焉溪竹参差交映,波皆碧色,每夏日人多招饮于此。
四、碧岭松风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唯有松风一味清,从来碧岭更怡情。婆娑远映青龙影,淡荡高传白鹤声。两袖携来秋未晚,千丝飏起雨初晴。无私妙趣随堪领,四野同将解阜赓”。此景位于威远厅东面20里,有高峰名碧岭,即积翠峰。每松风成韵,如闻琴声。
五、长堤柳烟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长堤缓步望春华,杨柳依依一径斜。细缕抽来堪系马,轻烟萃处漫藏鸦。留人偶尔开青眼,映水依稀护碧纱。借问先生何处去,夕阳影里两三家”。此景离威远厅400里,在勐竹城西门外,有一堤长5里多,两岸多植柳树。其中注水灌田,每春夏柳色青碧,望之若云若雾,有很多黄鹂鸟在此聚集。
六、半池荷香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聚盖匀圆缀小塘,薰风袅袅动清香。碧波影皓开新月,红蕊霞披点绣鸯。不染芳心超世表,长留至味与人尝。莫言斜梵全非璧,一叶常浮太乙光”。此景在景谷凤山龙寺的左边,吕祖殿前有池,形如半壁。引水植荷,景甚清雅。每到荷花盛开,文人墨客喜欢到此游玩。
七、晓山书韵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天鸡唱罢夜如何,凤岭当空有浩歌。揭帐刚宜凌晓听,流音正自半山过。梧风拂处传声远,焦雨淋余助韵多。信是诗书飘雅致,好凭作育耀鸾坡”。此景在凤山书院,其山距威远厅署东南半里,并且因为高于厅署。每清晨诵读,阖境俱闻书声。
八、古寺钟声
《道光威远厅志》记载:“忽听钟声彻太空,直将清梦几番通。回头猛省三生业,到耳还余一岭风。谁是依身长乐殿,翻是宜人景阳宫。试询逸响来何处,遥指云深古寺中”。元龙古寺有铜钟1口,钟声很响亮,并且挂钟的楼很高,每天早上和晚上的钟声可以传出数十里。(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