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在普洱广袤的乡村大地接连上演。一串串晶莹饱满的葡萄挂满藤架,一张张雪白厚实的蚕茧换来收益,一粒粒醇香的咖啡豆酝酿着希望……近年来,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市场潜力,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探索出多元化、精品化、融合化的发展路径,奏响了产业强、百姓富、乡村美的动人乐章。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邱海艳 文/图)近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的大棚葡萄迎来了丰收,工人们穿梭在藤架间,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永平镇芒东村的种植户余定武站在自家20亩生机勃勃的葡萄园里高兴地说,“我们种植的红提品种品质稳定,亩产基本保持在2吨左右。今年市场行情不错,每吨收购价在1.5万元,预计年产值达60万元。”
“除了大批量供应给固定的收购商,我们还特别推出了自助采摘项目,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和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余定武说。
与之相邻的勐嘎村的“阳光玫瑰”葡萄也迎来了丰收。110亩连片的葡萄大棚里,翠绿的藤蔓间垂挂着颗粒饱满的“阳光玫瑰”,这是浙江客商陈爱扎根永平镇的“创业试验田”。
“早就听说永平镇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果。”谈及创业初衷,陈爱语气里满是欣喜,“前两年刚到永平镇时,镇里不仅帮忙协调地块,还有农技专家指导种植技术,没想到第一年挂果就赶上了好行情。”他说:“‘阳光玫瑰’讲究精细化管理,从疏花疏果到水肥调控都得掐准时机,每亩产量能达到1.5吨左右,收购价每公斤20元至50元,预计年产值达400万元。”
如今,葡萄种植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在陈爱的果园里,每天有10余名当地村民务工。村民陈恒林说:“我从栽种的时候就来这里干活,一天能挣110元,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照顾家里也方便。”据了解,这里的葡萄种植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季节性就业岗位,还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让务工农户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景谷县永平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从芒东村的红提到勐嘎村的“阳光玫瑰”,永平镇的葡萄产业正以品种多元化、管理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蓬勃发展,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不仅串起农户的“致富路”,更串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截至目前,永平镇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2798亩,预计产量达559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