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村庄焕发新颜,蓬勃发展的产业鼓足腰包。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普洱市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振兴路。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昊纬 黄芳 文/图)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团结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生态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品质提升,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团结村构建了“党支部+党员+群众”三级联动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创新开展“党员亮身份、带头办实事”活动,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中率先垂范,凝聚民心,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党群议事会”“板凳会”等方式,定期收集民意,将群众需求融入村庄治理,形成“支部引领推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聚焦环境整治,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秉持“环境整治先行”理念,深入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等顽疾,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投入资金310万元,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6公里、铺设污水管网4460米,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座,实现生活垃圾“户分类、组收集转运”全覆盖。同步推进绿化美化,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微花园、微菜园,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推动村庄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深挖资源优势,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精心构建“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旅融合”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将芒果、柑橘等特色农业延伸为采摘体验式旅游产品。通过流转土地180亩,发展人参果、有机蔬菜等高价值产业,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增值。
创新治理模式,涵养乡风文明“新风尚”。探索“三治融合”基层善治新路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专业化调解小组,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敲门入户”“院坝座谈”等方式,及时排查化解邻里、家庭、经济等矛盾纠纷,实现发现早、化解快、处置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除陋习、讲公德、树新风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涵养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引下,团结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宜居宜业和美目标阔步前行,奋力描绘乡村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旺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